光幕打出了这四个字,并配上了解释。
【注解:虽然张松文凭借《狂飙》中的精湛表演,赢得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可和观众的狂热喜爱,但在未来的主流电视奖项评选中,因种种复杂原因(或角色敏感性,或评选机制,或……),并未斩获最高荣誉(如最佳男主角)。然而,他在观众心中,早已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这个注解,像是一盆冷水,浇灭了部分观众期待他“拿奖拿到手软”的幻想,但紧接着,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强烈的共鸣。
“什么?没拿奖?”
“这么好的演技,竟然没得奖?”
“评委瞎了吗?”
“我就知道!这种题材敏感的角色,很难拿大奖!”
“黑幕!绝对有黑幕!”
短暂的愤怒和不平之后,观众们的情绪开始转向另一种形式的认可。
“没关系!奖项算什么?观众的口碑才是最重要的!”
“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他在我们心中,就是最佳男主角!”
“真正的王者,不需要奖杯来证明!”
“‘无冕之王’这个称号,更牛逼!”
“没错!这反而更说明了他的实力,是超越了奖项本身的存在!”
“无冕之王”这个称号,带着一丝遗憾,却又充满了更高的敬意。它意味着,张松文的表演,已经突破了奖项评选的局限,直接获得了亿万观众心中最高级别的认可。
这种认可,有时比一个冷冰冰的奖杯,更加珍贵,也更加有力量。
平行时空的张松文,看到“无冕之王”这四个字时,心中也是百感交集。
说完全不在意奖项,那是假的。哪个演员不渴望得到专业的肯定?
但相比于奖项,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表演是否能够打动观众,是否能够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光幕告诉他,他做到了。
这就够了。
“无冕之王”,他默默念着这四个字,嘴角露出一丝释然的微笑。
这个称号,他喜欢。
它代表着观众的爱,代表着他作为一个演员,最高的荣誉。
随着张松文的口碑彻底反转,“打脸”的时刻,也如期而至。
光幕仿佛有着恶趣味,开始回放一些盘点刚开始时,那些嘲讽和质疑张松文的弹幕和评论。
“谁?这人谁啊?没听过!”
“这长相也能上榜?后台多硬?”
“浪费大家时间!还不如看我们家哥哥!”
“演个卖鱼的?哈哈哈,笑死我了!”
“路人脸,配角相,这辈子就这样了!”
一条条刻薄的言论,与后面那些“演技封神”、“无冕之王”的赞誉,形成了极其鲜明、极其讽刺的对比。
全球观众看着这些“打脸”现场,忍不住发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声。
“哈哈哈哈!让你们嘴贱!”
“脸疼吗?肿了吗?”
“之前嘲讽得有多狠,现在脸就有多疼!”
“事实证明,永远不要凭第一印象去否定一个人!”
“光幕:就喜欢看你们被打脸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