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里很安静,只有油灯燃烧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和针线穿过布料的沙沙声。
李建国放下书,看着秦淮茹温柔的侧脸和灵巧的双手,心中一动,开口说道:“淮茹。”
“嗯?”秦淮茹抬起头,看向他。
李建国斟酌了一下词句,说道:“淮茹,跟你商量个事儿。”
“什么事呀,李大哥,你说。”秦淮茹停下手里的活,认真地看着他。
李建国笑了笑,说道:“你看啊,我现在每天上下班,要么走路,要么挤公交,路上得花不少时间。尤其是冬天快到了,天冷路滑的,更不方便。”
秦淮茹点点头:“是啊,是挺辛苦的。”她知道丈夫每天早出晚归不容易。
李建国继续说道:“我最近呢,工作上还算顺利,也攒了点钱。我在想……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买辆自行车?”
“自行车?!”秦淮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手里的针线都差点掉了。自行车!那可是“大件”啊!整个四合院里,也就没几户人家有。
李建国看着她惊讶的样子,连忙解释道:“你别激动,我就是跟你商量一下。你看,有了自行车,我上下班就能节省不少时间,早上能多睡会儿,晚上也能早点回来。而且,以后你要是想回娘家看看,或者咱们想去城里买点什么东西,也方便多了,不用再去挤那又慢又挤的公交车了。”
他着重强调了自行车的实用性和便利性,避免给人留下炫耀或者铺张浪费的印象。
“可是……自行车很贵吧?还要票呢!”秦淮茹有些担忧地问道。她知道买自行车不仅要花一大笔钱,还需要专门的自行车票,那票可不是轻易能弄到的。
李建国胸有成竹地笑了笑:“钱的话,我这段时间省吃俭用,加上厂里发过两次奖金(这是他编的理由,用来解释部分资金来源),大概攒够了。至于票嘛……”他故意顿了一下,然后从怀里(实际上是系统空间)掏出了那张被他珍藏了一个多月的自行车票,“你看,这是什么?”
秦淮茹接过那张票,借着油灯的光仔细一看,当看清楚上面“自行车购买证”的字样和红色的印章时,她激动得手都抖了:“天呐!李大哥!你……你哪来的自行车票?!”
李建国笑着解释道:“这也是运气好。上次咱们车间搞技术比武,我侥幸拿了个小名次,厂里奖励的。我一直没告诉你,就是想给你个惊喜,也想多攒点钱,等钱够了再跟你说。”这个理由半真半假,技术比武和奖励是虚构的,但能解释票的来源,也符合他之前工作表现提升的铺垫。
秦淮茹拿着那张宝贵的自行车票,看着丈夫,眼睛里闪烁着激动和崇拜的光芒。在她心里,自己的丈夫真是太能干了!不仅工作好,有本事,还能弄到这么难得的自行车票!
“李大哥……你……你真是太厉害了!”她由衷地赞叹道。
李建国被妻子崇拜的目光看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都是运气。那……淮茹,你的意思呢?咱们买不买?”
秦淮茹用力点了点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买!当然买!有了自行车,你上下班就不用那么辛苦了!这是大好事!”她完全没有因为要花一大笔钱而犹豫,丈夫的辛苦和方便,在她看来比什么都重要。而且,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家能添置这样一件风光的大件呢?
看到秦淮茹如此支持,李建国心里也很高兴。他握住妻子的手:“好!那等我这个周末休息,咱们就去车行看看!买辆新的,结实耐用!”
“嗯!”秦淮茹重重地点头,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将为他们这个小家庭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希望。
夫妻俩达成一致,都沉浸在即将拥有自行车的喜悦中。他们开始小声地讨论着买什么牌子的(永久?飞鸽?),买回来放在哪里(屋里肯定放不下,得放院子里,还得买把好锁),以后怎么保养等等。小屋里充满了温馨而活泼的气氛。
李建国家要买自行车的消息,并没有刻意宣扬,但还是通过某些渠道,悄悄地传到了院里一些有心人的耳朵里。其中,反应最快的,自然是三大爷阎埠贵。
阎埠贵最近总觉得李建国家有点不对劲。虽然李建国和秦淮茹依旧保持着低调,穿着朴素,但偶尔从他们家飘出的肉香(那是李建国用签到得来的少量猪肉改善伙食),以及秦淮茹身上那件新做的淡蓝色上衣,都落在了阎埠贵的眼里。他心里嘀咕:这李建国不是个孤儿吗?工资也就那样,怎么看着日子越过越滋润了?难道他有什么别的来钱道道?
现在,又听说李建国家竟然要买自行车了!那可是一百多块钱的大件啊!这下阎埠贵更坐不住了。他觉得,李建国肯定是发了什么“横财”,或者攒下了不少好东西。自己作为院里的三大爷,又是看着李建国长大的(虽然以前并不熟),怎么着也得去“关心关心”,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便宜可占。
这天下午,阎埠贵算准了李建国快下班的时间,就溜达到后院李建国家门口,探头探脑地往里看。正好看到秦淮茹在屋里收拾东西。
“哎,建国媳妇在家呢?”阎埠贵脸上堆着笑,走了进去。
秦淮茹正在擦拭那张小方桌,看到阎埠贵进来,愣了一下,随即放下抹布,客气地喊了一声:“三大爷,您来了。”
“嗯,我溜达溜达。”阎埠贵眼睛在小屋里快速地扫了一圈,虽然东西不多,但确实收拾得干净利落,比以前强多了。他目光落在墙角似乎鼓起来的米袋上,心里又开始盘算。
“听说……建国最近工作挺顺的?厂里发奖金了?”阎埠贵装作不经意地问道。
秦淮茹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丈夫之前的交代,便含糊地回答:“还行吧,厂里的事我也不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