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某富商在自家书房离奇死亡,众人皆以为是突发疾病。
郑辰赶到后,仔细查看尸体,发现死者指甲泛黑,嘴角有细微白沫。
他又检查了书房的茶具,取来银针一试,银针瞬间变黑。
郑辰由此断定,富商是被人在茶中下毒谋害。
最终,通过排查与富商有利益纠葛之人,成功找出凶手。
此乃“银针验毒术”,在当时屡试不爽。
凭借这些独特的刑侦手段,郑辰声名远扬,一路升迁。
晚年时,他担忧刑侦之法失传,便将毕生经验著成《刑侦密录》,以飨后人。
看到这里,我对郑辰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那样落后的时代,他竟能想出如此精妙的刑侦方法,实乃非凡之人。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第二页,这一页开始,详细记录了各种死亡场景。
如坠崖而死、被重物砸死、溺水身亡、服毒自尽、被利器刺死等。
郑辰依据自身经验,剖析了不同死法下,自然死亡、自杀与他杀的区别所在。
第三页则是重中之重,一幅详尽的人体经络图跃然纸上,标注着人体的经络穴位、气血运行路径。
以及各种因外力导致经络受损的情况,还附有郑辰总结的众多刑侦要点。
然而,对于年仅十五岁的我来说,通篇古文着实晦涩难懂,读起来颇为吃力。
但我没有退缩,凭借着平日里背诵课文的功底,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记忆。
我努力在脑海中还原郑辰破案时的场景,试图理解他的思路。
好在我记忆力尚可,没多久便记住了几篇刑侦口诀。
背着背着,我发现林渊在勘查现场时用到的一个技巧:
通过观察尸体周围的血迹喷溅形态来推断案发过程。
郑辰在书中提到:“血溅如扇,利刃疾刺;血滴圆整,高处坠落。”
意思是若血迹呈扇形喷溅,大概率是被利刃快速刺入所致;
而血滴圆润,则可能是从高处掉落形成。
回想起案发现场,叔叔杀害爸爸时,血迹正是呈扇形喷溅在墙壁上,这与书中所述相符。
我愈发着迷,从最初的死记硬背,变得对刑侦充满狂热。
比起枯燥的教科书,《刑侦密录》充满了吸引力,它教我如何抽丝剥茧,探寻真相。
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将整本书浏览了一遍。
抬头看向墙上的挂钟,还有五个小时。
时间紧迫,但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这时,我才想起桌上那杯热牛奶和蛋糕。
我端起杯子,轻轻抿了一口牛奶,浓郁的奶香瞬间在口中散开。
蛋糕松软香甜,入口即化。
吃着吃着,我对林渊的印象有了转变。
表面上他对我冷淡,言语苛刻,可实际上却细心地为我准备了食物,真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啊!
吃完后,我再次拿起《刑侦密录》。
这本书内容丰富,一晚时间想要完全掌握绝无可能,不过我想到了那些在补习班学到的速记方法,或许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