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淳于越看来,赵晏心心念念的想要复建阿房宫,就是贪图享乐!
少年人有些本事,赚了钱,然后就膨胀了。
这放在两千年后,就是妥妥的暴发户心态。
身为公子,而且是政哥中意的储君人选,却不能够心怀天下,只知道自己享乐。
这样的赵晏,让淳于越十分不爽!
儒家一向自视甚高。
淳于越当初为什么要收扶苏为弟子?
那是因为扶苏恭谨守礼,有君子之风。
胡亥那样的,白送给淳于越他都不要。
换句话说,在淳于越眼中,想要被儒家洗脑,也是要有资格的。
赵晏如今表露出的秉性,让淳于越觉得,赵晏没这个资格!
叔孙通看着有些失态的淳于越,微微叹了口气。
他明显感觉到,老师有些钻牛角尖了。
自从扶苏被政哥发配到上郡,淳于越便苍老了许多,想事情往往有些极端。
在叔孙通看来,事不可为的时候,不妨换个思路,或许换条路或许就走通了呢?
这是他一贯的处世之道。
儒家的最终目的,就是成为朝堂主流。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与皇帝站在一起是必须的。
如今政哥看重赵晏,那儒家就应该亲近赵晏。
这种时候,还讲什么原则坚守?
退一万步说,赵晏赚的钱,人家愿意拿出来,自然皆大欢喜。
不愿意,别人也不能置喙。
毕竟,之前没有雪花盐和雪花糖的时候,朝堂的日子不是照样过?
再说了,阿房宫本来 就是作为天下朝宫来修建的,直白点说,这座宫殿,代表的是大秦的脸面,怎么能说是毫无意义呢?
不过,这些话,叔孙通却没有说出来。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淳于越,根本听出进去任何劝。
赵晏要复建阿房宫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天下。
所有人都从这件事情之中,看到了政哥对赵晏的宠溺,已经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既然政哥已经做出了决定,所有人不管是对此事抱有什么样的态度,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就在人们都以为阿房宫的复建已经势在必行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搅乱了局势。
几日后。
清晨,赵晏带着一群人,兴冲冲地朝赢阴曼的寝宫走去。
前两天,他用一个十三板的鲁班锁,从墨楚身上刷出来一个手动旋转木马的图纸。
随后他便与赢阴曼约好,在她的寝宫之中安装一个。
不过这两天连续暴雨,这计划始终没有成行。
昨天半夜雨才停了,今日一大早赵晏就跑过来了。
刚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赢阴曼神色匆匆从里面走了出来。
看到赵晏,赢阴曼立马走了过来,忧心忡忡道:“小弟,你赶紧去麒麟殿去找父皇。昨日黑冰台传讯,关中大汛,渭水沿岸的百姓颗粒无收。我刚刚接到消息,父皇一夜都未合眼。”
赵晏一愣。
之前,秦国依靠驱逐蛮夷,才获得关中封地而立国。
不过,在其他诸侯国眼中,秦国实际上比蛮夷也高明不了多少。
关中之地,其实土地贫乏得很,只有渭水极其有限的几条支流两岸的平原地区,算得上是肥沃的土地。
其余地方,地力都很一般。
因此,自立国以来,秦国上下的日子过得都十分艰苦。
这就是历代秦国国君,矢志不渝,执意东出称霸天下的根本原因。
如今大秦虽然已经横扫六国,四海归一。
不过,关中依旧是大秦的核心区域。
光是咸阳一座都城,生活的人口就有将近五十万。
整个关中,人口将近两百万,是天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尽管大秦初立,政哥便下令修驰道。
不过那玩意儿毕竟技术落后,实际上速度也就那样。
所以这年头,大秦依旧交通不便。
大多数郡县,对于粮食的处理办法,都是自产自吃。
粮食的流通速度,慢得令人发指。
关中的粮食产地,负责供养着关中的所有人。
遭了水灾,百姓颗粒无收。
可想而知,今年关中绝对要闹饥荒。
哪怕是如今从附近的郡县抽调粮食,时间上也未必来得及。
这种事情,即便是想一想,赵晏都觉得头大。
更不要说,作为决策者的政哥,是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了。
说起来也奇怪。
自从政哥继位以后,关中便灾难不断。
从政哥继位当秦国国君,到秦军攻入燕国逼得燕王喜将太子丹杀掉为止。
总共不过十八年的时间,秦国发生了3次大饥荒,1次蝗灾,1次水灾,2次地震,2次寒冻。
这么频繁的自然灾害,足以说明,当初历代秦王的东出之志,背后的含义有多么心酸。
不过,政哥继位之后,秦国的国力空前强大。
每次家里遭灾,生活难以为继,秦国就会派大军出征。
自己家里没余粮,别的国家不挺富足的么?
这事儿好解决,把别人家的变成自己家的就可以了。
又不是没这个实力。
但现在天下一统,倒是想抢呢,去哪儿抢去?
以前政哥只要考虑秦国百姓的死活就行了,至于抢了别人的口粮,别人会不会饿死,谁想那么多!
现在不成了,都是自己的子民。
总不能你关中百姓就高贵,你们遭了灾,就让别的地方饿肚子供养你们吧?
这种事情,或许别的皇帝能干得出来,但是政哥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所以想想,这事儿还真不好处理。
赵晏听到这事儿,找赢阴曼玩的心思立马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他急匆匆赶往麒麟殿。
一进殿,就看到政哥正在案几后面与顿若说什么事情。
见到赵晏进来,顿若立马闭口不言。
赵晏快步走了上去,问道:“父皇,我听姐姐说关中遭了水灾?”
政哥不愧是霸气无双的始皇帝,在赢阴曼想来是了不得的大事。
可是此刻的政哥,神色却十分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