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狼狈不堪的历史 > 57、刘邦造反开始为何拒绝“当官”?

57、刘邦造反开始为何拒绝“当官”?(1 / 2)

公司开业成功要素之五:凝聚团队精神。

刘邦过人品质之五:足智多谋。

“刘邦!刘邦!”父老乡亲们欢呼着,打开城门,刘邦带领着自己的队伍进城了。结束多年的逃亡,终于重返故里,受到了夹道热烈欢迎。

秦朝设置的沛令已经被杀,乡亲们自然地推举刘邦担任新的沛令。

刘邦一向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从来没有怕过人,明明身无分文,却敢说自己礼金一万;知道沛令看中了吕雉,也敢与上司争抢。

刘邦早就打出了反秦的旗帜,公然宣称要“赤帝子杀白帝子”,把自己摆在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位置,可谓豪气干云,暴露了要做反秦领袖的雄心壮志。

当初一听到樊哙带来的消息,刘邦就星夜兼程,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动,急切地回到沛县,原本就是为了造反。更何况,在丰邑的时候,已经杀羊祭神,正式宣布了造反。

然而,当全县乡亲们都打算请他为首的时候,他却一反常态,变得谦逊起来,百般退让。

他说:“如今正当乱世,诸侯纷纷起事,如果安排将领人选不妥当,就将一败涂地。我并不敢顾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怕自己能力小,不能保全父老兄弟。这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一起推选出能胜任的人!”

与陈胜、项梁、田儋等一起兵就迫不及待地抢占领导位置、自封各种官职不同,刘邦在众望所归之下,却反而上演起来了百般推辞的一幕。

在这种关键的时刻,在乡亲们都期望他出来领头的时候,他却为什么说出这番推辞的话来?

首先,这多少有几分是真心话。

的的确确,刘邦平时为人虽然豁达,也缺乏礼貌,显得粗鲁,但对和自己父兄一样的底层百姓、特别是对自己的乡亲,绝不能说没有感情。否则,乡亲们就不会给他“宽仁爱人”的评价,沛县的子弟们今后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跟随他。因此,真到了造反起事的时刻,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怕辜负乡亲们的期望,这未必全是虚言。

其次,这更多的是有意说给大家听的话。

我们之前说过,刘邦作为道家鼻祖老子的同乡,从小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实际上在很多做法上是和老子的主张一样的。比如,老子这个人一贯主张,做事要学会以柔克刚,谦虚退让,以退为进。比如,他说:“欲上民必先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就是要想坐在人们的上边发号施令,就必须用言辞对民众表示谦下,要想站在人们的前面推行改革,就必须让人们觉得自己是摆在民众的后边。

面对沛县父老乡亲的推举,刘邦一再谦虚退让,就完全符合老子的这种想法。客观上,他有意说出这样一番话给大家听,表现出一幅谦虚退让的样子,确实是非常高明的举措。

第一,刘邦的退让,更加凸显他众望所归、无人可以替代的地位,巩固了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威信。

实际上,此时的刘邦在沛县的声望地位,原本还比不上萧何、曹参。他原来的职位一直都在萧何之下,很多地方都需要萧何的关照。

如果萧何愿意,他完全可以取刘邦而代之。正如周恩来曾经长期担任过毛主席的上级。

然而,面对带头造反需要承担的风险压力,特别是一旦失败必定遭遇诛灭九族的后果,萧何、曹参都退缩了。他们和沛县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坚决推举刘邦接任沛令。

这就使得他们在刘邦面前黯然失色。当他们都甘愿居于刘邦手下,刘邦就更加成为沛县乡亲们心中独一无二的领袖人选。

第二,刘邦的退让,检测了沛县豪杰们对自己的态度,哪些是拥护自己的,哪些是反对自己的,一目了然,这便于他统率队伍。

结果,刘邦说不愿意当新的沛令,没有人再肯出头。就连王陵、雍齿,也心甘情愿屈居刘邦之下。这就让刘邦放下心来。

最新小说: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嫡女重归 江边的月亮 归藏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万历小捕快 穿越大唐当股东 九州立志传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