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你是冤大头么?(1 / 2)

PS:写在前面,有佛信仰者勿入。如果入了,因此喷我,我就删评论。因为不接受反驳。你们也可以认为我水了一章。

……

农夫走了。

虽说他一口一个身在地狱,但他给邵文的感觉却又是无比潇洒自在。

可能这就是活明白了吧?

邵文有心相助,可农夫并不需要,或许只是坚持自己朴素的人生观。

邵文转过身来,正要魏娇容和崔驰一齐上山,可他瞧见魏娇容愣在那里,眼里蒙着一层水雾,梨花带雨的模样分外惹人爱怜。

他走过去,有心似无心的问道:“怎么了?”

魏娇容哽咽道:“没……没想到,在我大周治下,百姓竟视……视人世为……地狱……也难怪……也难怪……”

【也难怪?难怪什么?】

邵文等着她的后话,可魏娇容不再往下说了,耸了耸鼻翼,收了怯态,反问道:“刚刚你怎么不说话?”

【说话?说什么话?】

邵文这样想,也是这样说的。

魏娇容道:“金山寺这样肆无忌惮,竟敢私自兼并土地。何况我隐隐感觉,这佛学好像虚有其表。不似传言中的那样……呃,怎么说呢,那样慈悲?邵先生,你怎么看?”

【我怎么看?我只作如是观看。】

作为一个算命师傅,邵文会一点佛学也是很合理,很合逻辑的。

前面也说过了,算命先生要对这世上的一切都要有所了解,其中当然包括佛了。

当年,邵文为了精研算术,也买了一些书和佛经,作为研究所用,却无意中发现了一桩天大的秘密,自此对其再无好感。

简而言之,佛学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大骗术。

佛祖,也就是释迦牟尼出生之际。

天竺正值奴隶制衰落时期,矛盾尖锐,斗争频发,无论是上位者(婆罗门、刹帝利),还是下位者(首陀罗)都朝不保夕,渴望寻求一种安乐境界。

尤其是担任神职的婆罗门,认为通过苦行就可以得到解脱,以致修行法多至九十六种,诸如自饿、投渊、赴火、寂默、持鸡狗戒(学鸡独立、学狗食粪)……可见当时天竺社会黑暗,苦难深重。

婆罗门认为今生苦行种苦因,来世便可享福报。

释迦牟尼苦行六年无果后,于菩提树下冥想,自认为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

佛的本意就是觉悟,觉悟了人生的究竟,解决了生死的问题。

所谓的无上正觉,可归纳为“苦”、“集”、“灭”、“道”四圣谛。

其中,尤以“苦”、“灭”二谛为重,可概括一切佛学。

“苦”即是人生是一片苦海,人沉溺其中,没有丝毫乐处。

正因如此,佛学首要便是宣扬苦,使人厌弃人世。说人生有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岂不知此时的天竺苦难深重,自然得出人生皆苦的结论,怎么能与其他时期等而论之?

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苦,千差万别,又怎么会一样?一句“皆苦”就轻轻抹杀了。

再者,阴阳相生,有苦便有乐。

可见其荒谬。

“集”就是推究致苦的原因。

结论是业与烦恼。

所谓“自业”,就是前世造孽,今生果报。

如一个杀人犯杀了人,却是被杀者前世造业,今生该受此报。杀人犯的罪责就这样抹杀了。

只要断绝了业与烦恼,苦果随之断绝,修行者就可以超脱轮回,达到清凉安住的地位,即“灭”。

“灭”,就是涅槃,也是佛的终极目的。又叫做灭度、寂灭、圆寂……不管怎么叫,都是死的意思。

即安宁的、无苦的、对来世大有希望的死去。

可以说,佛就是求死的学问。

《易经》讲:“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讲:“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可见,佛是何等的脆弱与怯懦,专心在死字上下功夫,不敢面对活生生的人世。

佛的思想与我传统文化可谓是正正相反。

“道”即达到涅槃的道。

佛讲:“离此苦乐两端而行中道乃得解脱。”意思就是叫人不怕死,不爱死,要死就死,任其自然。

可世上没人需要死的道理。

除了四圣谛之外,还有几条训条。

第一是忍辱无诤。

让人忍受凌辱迫害,不生怨恨。

释迦牟尼自称前世为忍辱仙,任由国王肢解自己。

可见他是多么恶毒。

要人做沉默的羔羊,默默忍受压迫与剥削。

所谓“不平则鸣”,才是正理。

唐初,太史令傅奕反对佛教,上书唐太宗李世民:“请胡佛i教,退还天竺。”

佛徒法琳怒骂其为“无角畜生”、“阐提逆种”、“地狱罪人”,不见一丝一毫的忍辱无诤。

可见,佛的训条是对民众而言的,并不约束佛徒本身。

第二是慈悲平等。

看似有进步性。

但要知道,是众生平等。

最新小说: 大庆:开局自爆穿越者,小弟范贤 少年:八岁创仙法,震惊李长生! 大唐:自控现实 一蓑烟雨 综武:雪月城发老婆,奖励诛仙法 少年白马:酒色财气,证道长生 唐诡:大理寺少卿,天天想斩皇帝 少年白马:以诗入道,骑龙游九天 白云客栈 人在白马写日记,力挺冥婚晏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