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新列强时代 > 第六百二十四章 洋务运动?

第六百二十四章 洋务运动?(2 / 2)

两人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先回顾了当年保卫京师时的峥嵘岁月,之后在恭亲王的要求下吴可简单描述了一番两广的局势,在恭亲王的刻意引导下话题不知不觉偏到了列强身上,引起了吴可心中的好奇和警惕。

恭亲王很快透露心中真实想法,吴可一下子被震惊到了:尼吗这是要开始洋务运动了啊!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残酷教训,执掌大清权柄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在此之前,一些大清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朝廷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以英法俄美等国为首的列强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大清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朝廷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在围剿太平天国过程中屡建功勋,他们在借助外国列强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列强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吴可不是传统士大夫出身,作为穿越人事更加清楚满清的落后跟愚昧。

他天然就是洋务改革派中的一员,但他并不会整天嚷嚷得天下人都知晓,而是十分低调的以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琼崖铁矿的开发就是最好证明。

他的历史知识虽然很挫,却也知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好处,还什么都没做呢就嚷嚷得天下人皆知,除了吸引眼球和拉仇恨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

朝廷此时的封建顽固势力极其强大,可以说整个朝廷都十分抗拒任何变革举动。以恭亲王等人为首洋务派还没开始动作呢,便吸引了大部分传统保守势力的敌视目光,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其实大清统治者遭已意识到搞“洋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过能让他们下决心改革的并非两次鸦,片战争中咄咄逼人的洋人,而是正试图改朝换代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自军兴起,长期从他们的“洋兄弟”手中高价购入洋枪洋炮。早在1854年太平军名将罗大纲驻湖口时,“身边即有洋鬼子四人”。

1862年4月,上海一间洋行一月内就卖给太平军洋枪3046支、洋炮795门、火药10947磅、炮盖450万个。同年忠王李秀成帐下已有“开花大炮多尊及洋枪二万杆,其火器精利远优于湘军百倍,”,作战时“挟西洋开花炮自空下击,子落则石裂铁飞”。

时人评论,“贼无技勇,……只重洋炮。夷人过昂其值,兵火后贼所掠之金银,半归夷人。”

面对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朝廷还能无动于衷。可面对太平天国的西洋火器,一干朝堂大佬们就坐不住了。

曾国藩上折奏报,火轮船“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李鸿章为曾国藩代拟的《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同时,他还在《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中称,“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必须购买外国枪炮,设局制造枪炮,“以资攻剿”。

是时,在北京朝堂方面,御史魏睦庭也呈上一份著名的奏折:“谓火器为军营决胜之技,近年以西洋为最精。西洋以商贩为立国之本,英、法现皆愿助剿平乱,使洋货益为畅流……中国不少奇才异能之士,果实力讲求,则船炮军械,大可胜于西洋。”

在此风靡全国的改革共识下,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奕??、文祥等人的行事、兼采二十年前耆英、叶名琛羁縻抚夷的外交政策,以及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国防意见两者之长:“夷之专於牟利并无他图已可深信……尔海邦果能示以诚信,尚易羁縻”;“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亟宜力图振兴,使该夷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

二十年前还只是少数人的意见,此时已形成名为“洋务”和“自强”的跃进式变革。

最新小说: 大秦:小圣贤庄当儒圣,无敌天下 让写骨气,你写大明风华燃爆全场 直播科普恐怖复苏,国家疯狂打榜 综漫:继承宇宙,开局收留流萤 大晋落魄皇子有了智能系统 四合院:火红年代,从八岁开始 重生:从原神开始 三国杀:牌局通万界,古人玩疯了 我,海瑞转世,开局硬刚李达康 盗墓:破防了,老爷子超凡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