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重返三国之辅佐诸葛亮 > 第二章 绿色的成都 第九节 谍影浮现

第二章 绿色的成都 第九节 谍影浮现(2 / 2)

先前来的青年也笑道:“在下郤正,字令先,河南堰师人。父亲…早死,自幼茕茕孑立。”郤正成熟许多,尽管他只有十七岁。他的祖父郤俭灵帝末还是益州刺史。但传到父辈就家境破败。他的父亲郤缉是孟达营的都督,跟随孟达降魏。这在蜀汉可是极其丢人的事情,家里人都称父亲遇难,他的母亲改嫁。留下十几岁的他独自生活。郤正酷好学问,仰慕诸葛迷的大名,不远千里跑到成都求学。

这两个月来,诸葛迷和其他学生很少交流。即便研究学术,他也只谈儒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自从苏章来访以后,诸葛迷就意识到周围的危险。平时高调的他突然冷寂许多,谈谈爱国总不至于被别人误会吧,他这样安慰自己。

更多的时候,他更加重视武学的修炼。从文不通就得从戎,若不是丞相让他到苦寒门求学,说不定他早报名参军去了。稍有空闲,诸葛迷就爱逛天香楼。不知道为什么,他感觉这里有种寄托。天香楼有上品的茶叶,能让他有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在这里经常能听见动人的天籁之音。那是茶仙精心为他准备的琴曲。如果没有邀请,极少能再目睹仙子的芳容。面对真淳得无与伦比的仙子,诸葛迷自惭形秽。仙子孜孜不倦地追求礼乐治国的大道,而明哲保身的他没有勇气再用实际行动去宣扬礼乐治国,他感觉无颜面对仙子。

从天香楼归来的诸葛迷总有股余韵未绝的心情。琴曲着实美妙,让人心旷神怡。还沉浸在音乐的美好中,诸葛迷迎面撞上一个素未蒙面的青年。这些日子来苦寒门的学子多了,他也就不觉得希奇。

“请问您就是传说中的诸葛先生?在下王离,字伯元,久仰先生大名。”王离的眼神充满惊喜。传说二字更是真实心情的写照。诸葛迷在他心目中仿佛无所不知的神。

“伯元,很好很好!”诸葛迷再也不跟一面之缘的人称兄道弟,在结交朋友时他开始变得谨慎小心。苏章的忠告让他学会中庸之道。这不是儒学的真正要义。但对于现在危机四伏的他却是防身要义。

诸葛迷的冷漠让王离失望。苦寒门有许多诸葛迷的超级粉丝,提起这位偶像大家无不称赞。但第一次见面诸葛迷没有给自己留下良好印象。“您博学多才,在下仰慕得很。希望先生能替我指点迷津。”

“你平素爱看些什么书?”诸葛迷问道。

苦寒门学习条件比起潜龙学舍艰苦得多,就连授学的老师都凑不齐几个。至于拿着一本旧书,不厌其烦地给学生逐字逐句念诵的方法,更是让诸葛迷头疼。更别提经常讲述典籍时犯错不断,简直误人子弟。诸葛迷嘴上不说,心里明白。上课的时候也就心不在焉,免得被那些庸师给误导。但他暗暗为这些学子捏了把汗。大家的学费都来之不易,又被这些庸师浪费青春,整一个“惨”字了得。

“自幼家贫,没读过书。”王离害羞地回答。没钱读书的苦日子,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渐渐一去不复返。这一切还真得感激眼前的偶像。

“很好,很好。你不妨看看《论语》。如果学得好,半本《论语》可以治理天下。”不知何时诸葛迷变成了好好先生。不过他推荐《论语》倒是极有建设性的意见。宋初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思想强调德治,强调教化。《论语》主要在于为政和修德,其民本思想博大精深。

“《论语》?太好啦!”王离如获至宝,兴高采烈地回到宿舍。整天就抱着一部《论语》反复咀嚼。

“伯元兄成天就在看《论语》?”郤正很好奇。刚来时的王离还嚷嚷着要学治国术,怎么几天不见竟然对儒家的经典《论语》感兴趣?

“诸葛先生说过‘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王离很兴奋,说起偶像眼神流露出期盼。仿佛诸葛迷的话就是金科玉律。

“你见到诸葛先生啦?我也想去见他!”郤正差点欢呼起来。

来到苦寒门几乎没有人不认识诸葛迷。就连那些搞月旦评的学士提起他都要翘大拇指。他见过月旦评的人,学术高深让人叹为观止,他们都崇敬的人就更加非凡。

很难想象在这样艰苦的学习条件下,还能产生这么多学术高深的人。其实诸葛迷是学识过于出众,在他眼里一般的老师,在其他学子眼里是大大的厉害。足可见汉代平民庶人的文化程度有多低。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郤正走进诸葛迷的住所。

“学生郤正,字令先。爱好学问,特地来请教先生!”郤正必恭必敬地望着诸葛迷。他是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不过二十三四岁左右,看不出英伟之气,也看不出灵气。第一眼让郤正怀疑是否认错人。

“你是郤正?很好很好!”诸葛迷的眼里反倒流露出一丝惊喜。他记得三国志里有个蜀汉名人就叫郤正。

;

最新小说: 九州立志传 嫡女重归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万历小捕快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边的月亮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归藏 穿越大唐当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