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惠帝之子 > 中国铜铸币时代的通货膨胀

中国铜铸币时代的通货膨胀(1 / 1)

?[内容摘要]

对于中国历史上铜铸币的货币贬值问题,本文从中国历史上铜币贬值的实例分析入手,分析了各朝代政府使铜钱贬值的四种主要手段:钱体减重、形制缩小;铸造大钱;降低钱币金属成色,改变金属成分。

[关键词]

铜铸币;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金银铜等金属铸币最早的国家之一,而铜钱作为我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行使范围最广的金属铸币,在发挥流通手段职能上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金银。因此,考察我国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通货膨胀现象,铜钱自然是很好的对象。中国古代铜钱的内在价值是固定的,并且对流通中的铜钱重量、成色及其允许浮动的幅度均有质的规定。发生了膨胀的铜钱,最主要的表现是它的内在价值的降低,即钱所包含的金属材料价值远远低于法定的价值。统治阶级经常通过各种手段使铜钱的价值降低或者发行数量过多,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纵观整个历史,各朝代政府使铜钱贬值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钱体减重,型制缩小。

钱体减重,型制缩小,使实际金属含量大大低于名义重量。这种减重小钱,有时它的重量仅及其名义重量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它的实际价值和购买力极低,当它们充斥于市场时,就引起物价的上涨。

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秦末以来的战乱,生产遭受破坏,财政匾乏,经济十分困难。当时人们对货币的看法是,有了钱币就等于有了财富。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就一再减轻钱币的重量,从而用节省下来的铸币材料铸造更多的货币。以至于当时通行的秦半两钱,重量远远不足半两。如吕后时期的钱,每枚大约只重二铢到八铢左右,只相当其面值(十二铢)的三分之二甚至六分之一。而文帝时更是出现了仅有五分之一铢重的“荚钱”,当时的人们用这个名称比喻它像榆荚一样轻飘飘的。《史记·平准书》上也说,“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荚钱的购买力很低,人们多不愿收用,于是市场物价随之上涨。后来文帝采取了发展生产,节约开支,紧缩通货等措施,才逐渐稳定了币值。景帝继续了文帝的货币政策,从而逐渐使财政充裕,物价稳定,储备充足,达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状况。而汉武帝时财政发生拮据,于是又实行了铜钱减重的政策,发行三株钱,结果导致物价再次上涨。这就是汉初铜钱膨胀—稳定—再膨胀的历史。

因铜钱减重而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形,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许多朝代都曾有过,突出的有:东汉末年董卓销熔秦始皇的九个“金人”,铸造小钱,根据《后汉书·董卓传》的记载,有一时期内在长安、洛阳一带的有限地区内流行着几亿到几十亿轻薄的小钱,结果物价飞涨,用几万到几十万钱才能换得一石谷。

二、铸造大钱。

铸造大钱即铸造钱体和重量都有所增加而钱币面额价值则增加得更多的货币,这使得铜钱的名义价值远远超过本身金属材料的价值。

西汉末年王莽统治时期,七年中实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抬高铜币的表面价值,造成货币事实上的贬值。像他发行的“大泉”铜币,金属材料只比原来的五铎钱加重了二点四倍,而作价则等于五株钱的五十倍,等于贬值到二十分之一下。而他发行的“契刀”铜币,一枚当五株钱的五百枚使用,按其重量计算,则等于贬值到了一百二三十分之一。“错刀”币一枚当五株钱五千枚使用,按重量换算的话约等于贬值到了七百分之一。短期内货币如此急剧贬值,使物价急剧上涨。

又如《三国志》记载,刘备初到四川时,铸造值百五株钱,其重量不过等于原来的蜀五株的三倍,而作价则为百倍。刘备用这种办法“数月间,府库充实”,成为他抗击魏、吴的本钱。而这种钱币,后来逐渐减重,到诸葛亮死时,一枚值百钱的重量已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到后主投降前后,则更是减到原来的二十分之一!这是一种大面额加减重的双重贬值。与此同时,孙权在嘉禾五年铸造当五百大泉,后又铸当千、当二千,直至当五千的大钱,面额不断上升,价值却逐渐下降,人民不堪其苦。这种扩大铜钱面额的办法,使钱币成倍地贬值,比铜钱减重的膨胀速度要快得多,后果更加严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货币流通中多见的现象。

三、降低钱币金属成色,改变金属成分。

铜钱是一种价值量低微的非贵重金属铸币,其币材特征决定其价值受到含铜量、铜资源稀缺程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铸币的金属材料中,减少铜的比重,增加廉价金属比重,甚至直接用铁、铅等低值金属代替铜来铸造钱币,从而巧妙地降低钱币的实际价值。由于它的名义价值大大高于实际价值,因此同样造成货币贬值,引起通货膨胀。隋唐以后,冶金工艺有了长足进步,铜钱铸造的成色问题也愈来愈为人们所注意。唐朝时,开元钱含铜量约在百分之八十三以上,而宋时的天禧钱,则有百分之六十五左右。而徽宗时蔡京当政,三次强行推行“夹锡钱”和“夹锡铁钱”。一枚夹锡铜钱含铜量只有百分之五十七左右,钱体总重不过三钱,却规定当一般铜钱二枚使用。结果造成物价上涨数倍。连宋徽宗也不得不承认,“夹锡钱之患,甚于当十钱。”铁钱的出现,更加速了钱币的贬值。南朝梁武帝大规模铸造铁钱,引起了通货膨胀。

从我国各个朝代历史来着,铜钱贬值、膨胀的发生,大都是在大规模的战争、灾荒、统治阶级挥霍浪费、财政极度匮乏时期。除了由于物资匮乏而引起商品粮与通货量之间的严重不平衡这个重要原因之外,更多的时候是统治阶级出于弥补财政、掳夺人民、聚敛财富的需要,人为的制造采取发行不足值铜钱等多种办法来扩大收入,弥补开支。一旦这种铜钱发行过多,就会冲击市场,引起物价上涨。

[参考文献]

1、汪冰聪:《封建王朝衰落的前奏曲——试论中国历史上铜铸币通货膨胀》,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月.

2、赵宁夫、蒋金波:《通货膨胀不是纸币特有的经济现象》,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

3、许树信:《我国古代铜钱与通货膨胀》,《中国钱币》,1984年2月赵宁夫,蒋金波:《通货膨胀不是纸币特有的经济现象》,《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

<ahref=http: 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href=http:>

最新小说: 穿越大唐当股东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九州立志传 归藏 嫡女重归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万历小捕快 江边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