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南洋之王 > 第七十一章 皇上万岁

第七十一章 皇上万岁(1 / 2)

?亲自开枪打死了一个强抢人家财物的土着人,陈敬贤又跑到军营里开了个会,随后军营中就开出一对对手持武器的士兵,在坤甸方圆百里内来回扫荡一遍,结果上百个土着人村落烧成了灰,里面居住的土着猴子要么被扔进大海做了鱼食,要么被埋到底下成了养料。至于死了多少土着,这是一个迷。反正坤甸的华人渔夫出海打渔时,总能看见近海有好多鲨鱼乱晃,一个个肚子吃得鼓鼓囊囊的。

在不断消灭掉土著人口的同时影响婆罗洲的人口,陈敬贤决定派人到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大肆招人,这些地方土地贫瘠,不比南方富庶,活不下去的人格外多。只要有口饭吃,有条活路,这些人虽然故土难离,可为了活着,一大批一大批的下南洋。

恰好赶上老天爷也跟着凑热闹,山东大旱,几百万难民没了活路,当地官府焦头乱额,向朝廷求援,可朝廷也拿不出银子来。

这时婆罗洲的人来了,在烟台,威海,青岛等地大量设置招工地点,把成千上万的难民往船上拉,一船一船的送到婆罗洲,仅仅两个多月,就有五十几万的人被拉到婆罗洲安顿下来。

南洋作物一年多熟,比江南还要多出一季作物,根本就不愁吃的。大量的人口流失,可清朝各地衙门也乐的见难民被人拉走,反正留在他们那也凑不出粮食来赈灾,正好人走光了省事了。其中有些官员看得远,说人都跑到南洋了,以后庄稼谁种?

大部分官员都嗤之以鼻,反问:“人要是不去南洋,那谁拿银子赈灾?你有银子吗?”

难民大部分都安顿在坤甸,本来坤甸只有不到十万人口,这还是兰芳国近百年的发展才有如此多的人口。一下子安插进来接近五十万人,比原先居民还要多了五倍,老城区自然是住不开的,顿时,新城区的建造也迫在眉睫。

人口一多,连带着陈嘉庚和陈杞柏也忙了起来,整天带着大批助手跑前跑后,为难民安排住所,食物等等。

赵亮也跑到难民营,五十来万难民,其中有接近十七八万的精壮汉子,这些可都是良好的兵源。赵亮在十七八万精壮汉子中跳了三千多个最好的选入海军,其余的才轮到陆军挑人。

好在难民中适合当兵的实在太多了,尽管被赵亮的海军优先挑走三千多最好的,可还是有大把的人可供陆军选择。林林总总又从中选出来二万人,陆军总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万人。

军队挑完人,剩下的人一部分都被安排在各个工厂内。其余的老弱之类的安排到各个农庄。

这时德国设计师经过大半年的实地考察,已经提前完成了新城的城市规划,陈敬贤对德国设计师设计的新城很满意,接着就是具体的建设实施了。

码头需要扩建,各个工厂需要工人,道路建设需要工人,城市建设也需要工人,总之,在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整个坤甸成了一个大工厂,到处都能见到热火朝天的工人在工作。忙的昏天黑地。

难民中也有许多匠人,还有有些文化底子,粗略懂得打字的人,这些人都是值得培养的人才,被单独划分出来。分成一个个的组和队从事一些技术上的工作。

工地旁一排排的平房也拔地而起,这些都是免费用以工人以及家属住宿的,南洋的气候温暖,往往搭个棚子就能住人,安排几十万人的住宿并不是什么太大的花费。

除了住的条件不大好,不过在慢慢改善中,吃的一点也不差,每天三顿大米白面馒头敞开供应不说,还能时不时的吃上一顿饺子,包子或者面条,大锅煮的白菜里面能够看到油星儿,甚至还有大块的肥肉。这年头别说肉了,能吃上点有油水的菜那就谢天谢地了,何况还能够天天的这么吃!许多人家一辈子甚至没有吃过米饭呢。按照老百姓的话来讲,这吃的都比地主家好了。要不是离家太远,这些人都恨不得将这些一年都吃不上一回的好东西藏着带回家跟亲人们分享!

在清国都是活不下去的难民,可到了南洋,吃得好,住得好,淳朴的老百姓那种知恩图报的想法就不可抑止,这可是活命之恩啊!

难民们在吃饱喝足之后,不由暗自打听,究竟是哪位大善人给他们的活路。肯定是要立长生牌坊天天磕头的。

陈敬贤一次在视察工人营地的时候听到他们的议论,立刻把这件事记到了心底,心想这是一个收买人心的好机会,咱可不能错过了。

赶到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一大早上,新城区建设工地的工人们刚刚上工,十几万的工人从各自居住的平房中一起涌出来,站在高处观看,这种场景可是极其震撼的。

工人们刚吃过早饭,各个工地的工人在班头的吆喝声中正准备开工建设,这时一大队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形开了过来。

最新小说: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江边的月亮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嫡女重归 九州立志传 归藏 穿越大唐当股东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万历小捕快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