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乱世七书之却月 > 23、被看破的战报

23、被看破的战报(1 / 2)

? 拓跋嗣看完前线来的急报,哂笑一下,递给崔浩:

“看看你徒弟的战果。”

崔浩的第一个念头是阿薄干为什么越过长孙嵩自行上报。

看来阿薄干身边还是有笔杆子的,急报写得风生水起:

“臣谨遵圣意,仰仗君威,顷以小胜縻敌,终将灭寇报国。臣虑南军乏肉,乃遣老弱散卒,牧牛羊于水滨。贼果贪鄙,乘风登岸,狼狈抄略。臣出锐卒焚其楼船,断其归路,擒其校尉,斩首百级。刘裕之图,专意西进,臣之急务,在令其怒而致战。乃凌迟其校尉于旷野,陈俘兵之首级于河岸。贼羞怒痛哭,有意报复。臣欲示形,诱其大进,挫其兵锋,沮其狡谋,庶几呼应关中,坐得围魏救赵之利。”

崔浩一目十行,已经把其中蹊跷看了个十之**。但既然皇帝没问,也就没必要说破。

拓跋嗣好像也明白,又递过另一份急报:

“长孙嵩的,也看看吧,很有趣。”

长孙嵩的急报,虽不能叫文采飞扬,但一看就是费了老大心思:

“臣仰体圣意,战战兢兢。夫唯刘裕,志在灭秦。秦与我姻亲,不助不祥;助秦而损我,不智不利。苟无歼敌之势,必禁开恤之刃;若有必胜之算,即奋击卵之石。顷者东南风起,臣乃急令前锋备战。水势迅急,南人漂北,我军急击,尽数擒杀。臣乃令凌迟俘虏,陈列首级,以怒其羞帅,激其忿兵,期以迟误其西进,终得援人保境之兼谋。”

崔浩看完两份急报,已经勾勒出了事情的大致轮廓。轻轻把长孙嵩的急报放回案上:

“陛下置评,极为精当,此事的确‘有趣’。”

“哦,说来听听。先生每次纵论时势,都令朕豁然开朗。这一回不知道你的‘有趣’会不回比朕的‘有趣’更有趣。”

崔浩本来坐在胡床上,至此赶紧跪下来:

“陛下神武天纵,古来罕有,谬赏臣之拙见,崔浩感恩不尽。”

拓跋嗣挥挥手,意思是起来吧。

崔浩坐正以后,拿起两份急报比划了一下:

“长孙嵩两朝勋贵,阿薄干皇亲国戚,但臣既论国事,自然不避嫌疑,愿陛下体恤。”

拓跋嗣作了个“你尽管有啥说啥”的手势。

“以臣看来,两人都有不实之词,但通观下来,阿薄干的谎话更多些。往年刘裕灭燕,也是走水路运兵运粮,给养充足,并无乏粮之患。这一次西进击秦,还是走水路,大船鱼贯,不可能断粮。刘裕是个胸怀大略的人,不贪小利;出发前已经向陛下表明借道过境、绝不上岸的意图,决不会中途食言,给自己惹麻烦;加之治军严谨,赏罚如铁,断不可能出现部众擅自上岸抢牛羊的事情。”

拓跋嗣笑了笑:

“没错,换了我也不会干这种蠢事!”

“其二,既然是‘乘风登岸’,就说明我军是逆风,在这种天气下,阿薄干如何才能‘焚其楼船’?”

拓跋嗣点点头:

“先生给他讲《孙子兵法》,里面有《火攻》篇,看来他都念到狗肚子里去了。”

"臣以为,事件来龙去脉,长孙嵩说的差不多对。这阵子东南风紧,晋军难免有船漂到北岸,被阿薄干占了便宜。阿薄干第一次带兵,想干出点名堂让您高兴,如果只是捞了一点浮财,说出来不好听,于是有所涂饰,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他城府不深,没有考虑到长孙嵩也可能上奏,最后露出破绽,聪明反被聪明误。"

最新小说: 嫡女重归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穿越大唐当股东 万历小捕快 归藏 江边的月亮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九州立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