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1)

?避世奇才——管宁

管宁(158年---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一起到辽东避乱。他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于是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后来中原渐渐安定,到辽东的人们纷纷回乡,惟独管宁仍不打算离开,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委以太中大夫、太尉、光禄勋等要职,宁固辞不受。正始二年,管宁病故,时年八十四岁。著有《氏性论》。后人称他为一代“高士”、管宁故乡的人们为怀念他,褒扬他的高风亮节,特建管宁祠,筑管宁冢,邻近五村无不以“管公”名村。

人物生平

管宁祖先是春秋时代的贤相管仲。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管宁家境贫寒,父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亲戚朋友可怜同情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管宁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财力安葬了父亲。管宁好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后人称之为“管宁割席”,这是出于《世说新语》记载。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有一天,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在地里翻出一片黄金。管宁见了黄金,把它当做了砖石一样,用锄头拨到一边了。华歆看见以后将其捡了起来,然后又扔掉了。其实华歆在那一刻是很想将黄金据为己有的,不过他和管宁等人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不得不故作清高,将黄金“捉而掷去。”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后来两人正在屋里读书,门口有达官贵人乘着华丽的车马经过,敲锣打鼓的,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不配再做我的朋友!”

汉末天下大乱之后,人的生命财产都不能保障,中原一带就没法再待下去了。管宁、邴原还有王烈几个人相约,去比较安全的辽东去避难。当时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很有统治能力,而且辽东地理位置偏僻,战乱没有波及,是当时一个理想的避难地。管宁几个人在中原的名气很大,公孙度是知道的,所以对他们的到来非常欢迎,专门腾出驿馆来请他们居住。见了公孙度,管宁只谈了谈经典学术,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闭口不谈。拜见过公孙度以后,管宁没有再住驿馆,而是找了一处荒山野谷,自己搭个简易房子、挖个土窑居住。公孙度死后,他儿子公孙康掌了权,野心比他父亲还要大,成天想着海外称王的美事。他想给管宁封个官,让管宁辅佐他,可是慑于管宁的贤名,硬是开不了口。曹操做司空后,下令征辟管宁入朝,公孙康把诏命压下不宣布,管宁当然也不会知道了。中原局势稳定以后,许多流民都返乡了。但管宁依然不动,安居辽东。可是,辽东的局势也有了变化,公孙康死后,他弟弟公孙恭继位,这个人身体有病,生性懦弱,没有统治能力,而公孙康的私生儿子公孙渊偏偏是个雄才,不安于下位。管宁看到辽东快要乱了,这才带着家属乘船回中原。公孙康亲自送他,赠送了许多礼物,管宁先收了,出发时,连同以前公孙度、公孙康的赠物,全部留下来,一芥不取,保持了清白本性。算起来,他在辽东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船队在海上航行时,曾经遇到风暴,大部分船都沉没了,管宁坐的这只船也很危险,但是管宁从容不迫,好像没发生事情一样。这时,奇迹发生了,夜幕中突然出现了一点亮光,给船只指引方向,到达了一处荒岛,这才转危为安。当时人们发现,岛上没有居民,也没有点火的痕迹,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把它解释为奇迹,并说这是管宁的“积善之应”。管宁的回乡,名义上是奉了魏文帝的征辟诏书,实际上是躲避即将到来了辽东之难。但回到故乡以后,魏文帝就下诏封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推辞,说自己老了,实在没什么才能,要求皇帝放过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过他,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又多次征招他,华歆王朗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地推荐管宁,华歆还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让于管宁。管宁呢,则是一律推辞,到死也没有答应出仕。著有《氏性论》。

传说故事

东汉末年,自董卓乱政为始,天下诸侯相戬,民不聊生。管宁为避战乱,与邴原同往辽东,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度。

当时,公孙度见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亦思成就大事,因此留意招揽人才。闻管宁、邴原至,知二人皆为当世贤士,心中高兴,亲自出迎,为其安置馆舍,赏赐二人钱物,并向管宁请教治国平天下之计。但管宁出语皆儒家经典、道德仁义,绝口不及世事,半天,公孙度不得要领。有久,管这辞别公孙度,来到乡下山区,因崖结庐,凿丘为室,开荒种田,隐居于此。中原避难者闻管宁之名,亦多来居之,未及一年,此地即成邑镇。

管宁所居近井。来汲水者或男女错杂,或为争水而吵,管宁时为此事忧虑。后来他买来多具水桶,汲水以待。来取水者见此怪而部问之,方知是管宁所为,皆为感动。昔日争水者更加内疚,从此,相互谦让,汲者有序,不再争吵。邻有耕牛,时常放于田处,陷坏村民及管宁粮田。一日,其牛又在管宁田地啃吃庄稼。管宁见后,将牛牵至树下拴好,割草打水相饲。牛主遇之十分羞愧,以后从未再犯。

此地经管宁言传身教,讲诗书,陈俎豆,饬威仪,明礼让。人人守礼谦让,户户和睦相处,此风在辽东渐而相传,管宁在百姓中声望日高。

历史评价

陈寿: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宁以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违圣人之制,非礼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论》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载。每所居姻亲、知旧、邻里有困穷者,家储虽不盈担石,必分以赡救之。与人子言,教以孝;与人弟言,训以悌;言及人臣,诲以忠。貌甚恭,言甚顺,观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因其事而导之于善,是以渐之者无不化焉。宁之亡,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嗟叹。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傅子》曰:管宁是齐相管仲之后。在辽东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因此公孙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杜甫在《严中丞杜驾见过》中写道:“川著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有“或为辽东帽,情操厉鬼冰。”

个人评价

管宁在《三国演义》里只有区区几句话,而且还是在介绍华歆时顺带提到的。不过熟读三国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时人把他与平原华歆、同县好友邴原并称为“一条龙”的崇高声望。而《世说新语》中那个管宁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佳话。凭心而论,华歆崇尚权势富贵无可厚非,毕竟人活在世总要有些追求,古代读书人最终目的基本上都是要做官的,能够真正看破名利的又有几人。要知道历史上的华歆并不像《三国演义》里描绘的那样是个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政客。相反,他为官清廉,颇受百姓爱戴。孙策如此骄傲的人都对他待以上宾之礼。由此可见华歆或许的确有些贪慕权势,但他还是一个相当正派的人。即便如此,华歆依然和管宁“割席绝交”。道不同不相为谋,只能说管宁的德行操守实在太高,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华歆只不过是普通人中比较高尚的,而管宁则是接近于圣人。前者是允许犯一些错误,或者说有一些七情六欲。后者则是追求完美,淡泊名利。管宁也确实做到了。或许管宁若是没有避难辽东,他也许会成为管仲那样的的一代贤臣。可惜没有如果,为此我只能感到惋惜。

管宁能力值(个人观点)

统帅:50

武力:60

智力:90

政治:98

魅力:8

;

最新小说: 穿越大唐当股东 万历小捕快 九州立志传 江边的月亮 归藏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嫡女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