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神器纪 > 司马懿

司马懿(1 / 2)

?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3]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

尚书崔琰与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少年时和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因与同郡的周生等人结怨而被谋害,胡昭知道后立刻涉险寻找,在崤山渑池之间找到周生一行,请求他们放过,周生开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诚意最终还是感动了他,救下。[4]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掾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畏惧,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而据《魏略》则记载,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去帮助他,耻于和曹洪来往,假装拄拐不去。曹洪记恨,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5]

曹操逐渐察觉“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但因曹丕和关系很好,总是回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6](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忌,在此关键问题上可能早就表示支持曹操,逐渐被接受重用。)

奇策善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人未归附而又争夺遥远的江陵,这是破蜀的机会,不可错过。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好机会,事情是可以成功的。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曹操说:“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未从其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封魏王太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此后,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他指出

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同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乘此机会率主力北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

一时间关羽声势“威震华夏”,因汉献帝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被水军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坐大,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8]

此战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之后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寇贼,想把他们牵走。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没有移民。之前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10]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没听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11]

辅政平乱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任命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镇守许昌,并改封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下诏书给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留镇许昌。[12]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令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曹叡即位,改封为舞阳侯。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13]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12]

擒斩孟达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命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蜀将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复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14]

申仪将此事密告后,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15]

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先观而后动。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

,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对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

看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

潜伏大师“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

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子哲学对应。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出来。“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

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对于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大流,而要在自然之势中加入自己的努力,使自然之势的变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从他出道说起,他也是个世外高人,曹操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要请他出山。不幸,他遇上一代枭雄,打败袁绍之后,当时整个天下大局都已定。

开始他不愿意,他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后来曹操发觉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逮起来。曹操的习惯是这样的,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除掉,没有选择。

最新小说: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穿越大唐当股东 九州立志传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归藏 万历小捕快 江边的月亮 嫡女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