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特种兵:我真不懂战术 > 第四百六十一章听敌军致敬如雷!山河终可托付!!!

第四百六十一章听敌军致敬如雷!山河终可托付!!!(1 / 2)

导演部。

演习开始三个小时。

第一波战损信息在巨大LED屏幕即时刷新。

红色爆熊战损98人。

九连装备战损85%

入城部队误判对方兵力部署。

在多重打击之下,开始后退建立防线。

蓝色炎魔方面,战损14人。

双方战损比,6.2:1。

军演第一支部队,熊国空降连被裁定成建制退出演习。

两军之间战损比恐怖。

更恐怖的是背后战术意义。

军演大势已定。

“炎国指挥官很厉害,一场复合的战术欺诈行动,内容涵盖气象、时间、战机、雷达、地面部队,乃至银杏。一系列精准筹备布局,甚至,演习前的军事新闻采访也是战术骗局,几乎无孔不入的全方位欺诈,我们输的不冤枉。”一名熊国将领低声和身边人用俄语交流,被整套的环环相扣战术欺诈动作震惊到,而他的话里,直言军演会输掉。

事实上,是共识,也是大势所趋。

将领们不是傻子。

横城失则173旅失,173旅失,169旅孤掌难鸣!

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输的不仅是第九连9 8人,是一万多参演部队全输。

“气象利用异常惊艳,给野战军空降兵争取到了提前一个小时落地的时间,让他们拥有充沛集中力量密集布置单兵导弹点、机枪阵地、狙击阵地和雷区的机会。”

“实际上,要是没有这一个小时,就算野战军不惜一切代价打雷霆伏击,全营消耗重火力36%,也很难达成战术意图和更大的战役意图。”

另一名熊国将领补充道。

他一双湛蓝色眼睛,盯着屏幕信息里不起眼的一条,野战军空降营36%的重火力损失,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伞降横城的野战军空降营,打光了全营携带的三分之一单兵导弹。

所以,如果没有气象操纵,提前一个小时空降。

第二营必输无疑。

但此刻,兵力部署欺诈意义达成。

熊国少将内心生出颇为无力感。

难受!

没看见红色爆熊指挥官谢廖沙那货,损失一个连队反而喜悦么!

被最正统的军事战术行动欺诈成狗。

虽然只损失一个连队。

但什么叫大势已去啊?

这就是!

把那导演部电子屏幕放大,涵盖上千平方公里的演习场电子地图,红、蓝光点分别代表两支参演队伍,除了横城以外,可以清晰看到173旅的红色光点,在蓝方第三纵深线活动,而在他们身后不足3西一带兴安岭,则被密集蓝色光点渲染。

少将内心惋惜。

问指挥官误判敌军兵力部署怎么办?

答:木办法。

只能将希望寄托于173空降旅侦察工作足够细致,能及时发现来自后方的危险。

可惜,野战军潜伏水平,世界一流。

只能说真实的战场。

多数情况,并不是你打屎我一个人,我打屎你一个人。

双方互相拼消耗。

如果战场只是单纯拼消耗。

就不存在以少胜多。

大家拼纸面数据决定输赢得了呗。

真实的战场是什么?

双方指挥官捕捉动作,在战役区域内,利用因素,达成一系列“势”的积累。

横城之战,急促爆裂却迅速沉寂,一次非典型空城计。

野战军以少量兵力虚张声势,营造氛围,让己方误判。

战术布局者步步心机,把握节奏方面,行云流水堪称战术大师,致命狂暴,将人性算计的淋漓尽致。

乃至熊国少将进一步分析,内心冰冰凉。

因为野战军方面无论是伏击点选择、还是以打光重火力的气势,实际依然是围绕战地心理学的全面计算。

非常细节,野战军判断173旅部队进入位置之准确,代表已经算死了

173旅节奏。

当时173旅从工厂区域入城怎么考虑的?

当然是避开1。

但!压根没有主力不是么。

空城计诱导。

军事新闻采访故意释放主力空降横城是欺诈第一步。

运1事机动动作是欺诈的第二步。

有此两步,173旅空降单位脑海潜意识已经认定要面对野战军主力空降兵。

所以战术进击选择的位置、方向、地点,有意避开居民区,既距1最近城市区域......

导演部现场氛围在熊国将领低声议论里变得压抑。

五分钟后,一名熊国高级将领忽然停止思考。

神态复杂却缓缓鼓掌,气势坚定,掌声有力。

军人,不分国籍,给惊艳的对手尊重是一名军人的基本素养。

向完美复合欺诈行动致敬。

向堪称艺术杰出的计算致敬。

向名将致敬。

一时间,掌声渲染,更多熊国众将领,主动拍响巴掌,同时脑海深刻记住了方战这个名字。

而观演团里,部分熊国情报相关高级军官,已经考虑成立秘密监视小组。

当然了,秘密监视不是普通人理解那种监视。

方战这种未来炎国军方扛鼎,保密程度极高。

去监视这种帝国指挥。

一旦暴露,日子还过不过了。

所以这里秘密监视,是指成立专门情报小组,收集方战公开信息,分析其性格,倾向,乃至方战这种举足轻重的指挥官,或许某次履新调动,会代表了国家意志,懂了呗?

最新小说: 东宫娇妾 唐女医之诗酒江湖军旅传奇 探花 不许招惹阴湿男鬼 我一个考古的,怎么就权倾朝野了? 南城亡事 穿越之,小曼娘暴力驯夫 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替嫁太子妃 城南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