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与朱棣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兄弟眼中的惊讶:这秀才疯了吧?
在他俩身后,朱元璋也惊异不已的开口:
“老汉,你确定他是去县衙了?”
老农直抹汗:“他跑的那个方向,只有是县衙了,何况魏秀才的语气,正像是作死别一般,骇人的很,骇人的很!”
朱元璋心中掀起波澜,背负着双手沉思。
“咱只是想,以这老汉的事,检测那信件中的秀才是否有为民争利的心,看他是否会因为对方是县令的亲戚,就不敢写这张状书!”
“可没想到,换了这魏秀才,直接去敲升堂鼓,给老汉打官司去了!”
朱元璋心中宽慰,却又感觉实在不对劲。
“以他秀才之身,如何撼动得了一县之威!”
“他不知道自己这一去,会面临着什么吗?”
朱元璋不由问道。
“这魏秀才,家中是做什么的?”
老农汗颜:“这……小人只是城外农户,对秀才老爷们的身份不知。”
“爹,这个我也派人查过了,这魏秀年出身农家,无父母亲朋,毫无背景,家中仅有一座破屋,他以前都在学社中读书,昨日才在荆州考上了秀才!”
朱标一向是兄弟中最成熟稳重的,早就查明了对方的身份,这时候稍作补充。
“爹,这魏秀才,他是不是脑子不好使?”朱棣挠挠头,纳闷了。
不止是朱棣。
就连已经涉政学习的朱标也觉得,魏秀才或许也有点……心大。
再怎么样,你一个秀才,也得做好准备,再去告官。
为民请命是好事,可冲动做事不顾后果,就看起来整个人没那么妥帖了。
可能有点傻。
“别瞎说,或许魏秀才自己有脱身之法呢?”
马皇后拍了下四儿子朱棣的肩膀。
到了朱元璋这里,却是露出了笑容:“了不起!”
咱大明朝,要的不就是这样有书生意气的能臣吗。
虽然只是个秀才,可比朝中饱学之士的大臣,还要让朱元璋心中大悦。
区区一名秀才,家中毫无背景,却敢为百姓去独撼县令。
“好!好个魏秀才!”
朱元璋捋了捋胡子,满眼欣慰,他回去就要拟旨,奖励这秀才!
咱大明朝,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不过老农在一边,还在惭愧的说。
“魏秀才,实在太热心了,俺真是怕他去了县衙要挨揍啊……”
事情倒是真的,可眼前这一家四口见他可怜,已给了银钱让他新买一头耕牛。
他感恩戴德,知道这是遇见贵人了。
因此后来这家人,吩咐他试探一番那状子摊的秀才,他也去做了。
谁能想对方冲出去就要替他告了官?
可别因为他的一头耕牛,害了人家前途远大的秀才老爷。
“岂止是挨揍……”朱棣咋舌:“一个搞不好直接被抓起来了。”
“进了城之后,我才听说,这荆州县令在百姓中的风评十分不好。”
朱标点点头,同意四弟的说法。
这些话,进城之后,他也听到不少。
民间抱怨的话,不可尽信,却也不能不信。
朱元璋皱了皱眉,“走,县衙看看!”
马皇后宽慰道:“老伯不必担心,有咱当家的在,出不了事。”
马皇后说话语气温和,却充满了十分的信服力。
老农听闻,果然镇定下来。
一行人前往县衙。
还没到大门口,就见到许多百姓聚集在外,大声议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