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过去。
安庆这边还在熟睡。
朱元璋已经早早起床,开始朝会。
三个月时间,胡惟庸一案的余波还未过去。
朝堂上的大小官员都战战兢兢地等着朱元璋训示。
“朕这几日去了趟赤山县,参加了赤山县商人李玉的交易会。”
“参加这次交易会的商人,共计人。”
众位大臣不解朱元璋为何会去参加商人的交易会。
“毛骧,给咱的这些肱股之臣说说,交易会的那些商人一年都挣了多少钱。”
“遵旨。”
毛骧大声汇报道:“福州商人,张万里,经营煤炭生意,年入万年白银有余。”
“山东商人李轩,经营煤炭生意,年入万两白银有余……”
……
“以上位大商人,年收入合计亿两白银有余!”
等毛骧汇报完,众大臣目目相觑,满目不可置信。
亿两白银!
开什么玩笑!
如此巨大的财富让人难以接受!
这也是朱元璋未立马着手将李玉抄家灭族、将李氏书楼书院毁灭的原因!
来不及了!
这李玉七年时间,已经在暗中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
即便灭了李玉,毁灭书楼书院。
甚至连同交易会的那些商人全部干掉。
也挡不住李玉传出去的那些技术。
更挡不住天下那些向往发财人的心!
朝堂上,众位大臣面面相顾,不知该说些什么。
龙椅上朱元璋假寐片刻,豁然睁眼,锐利的目光让众位大臣胆颤心惊。
“范敏!”
朱元璋寒声道:“你这户部尚书说说,咱大明现在有多少钱粮,又能折合多少银子?”
“禀圣上。”
范敏虽刚从吏部调任户部尚书不久。
但为人勤勉,对户部的资料倒背如流。
当即汇报道:“国库清册……粮合计万石,绢、金、银等,合计折算银钱,约万两白银。”
朱元璋点点头,难得地夸赞道:“粮食比去年多了万石,户部做的不错。”
嘴上夸的是户部。
在场的官员都清楚,这是天子夸自己。
这几年国库粮食逐年增加,得益于朱元璋施行边军屯垦制度。
大明边关有塞王坐镇。
边军极为老实,兢兢业业地边训练边种田,才解决了大明初立粮食短缺的问题。
“但做的还不够好!”
朱元璋起身,沉着脸道:“咱大明坐拥万里江山,戴甲百万。”
“但国库居然只有万两白银,一年的税收只有万两!”
“那交易会上随便一个小商人,一年的收入就与咱大明相仿!”
“你们这些肱股之臣让咱该怎么想?”
一个商人,轻轻松松一年挣下亿两白银的巨资!
的确让人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