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禅宗的神秀曾经写过一个佛偈子:
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在佛门看来,这个偈子境界不够,并没有真的“空”,比不上慧能的“菩提本无树”,但放在儒家修身正心来说,却是恰到好处!
与“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学》有言:“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做学问,首先要知道怎么去做,这就是“先致其知”。
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尽可能做到专注,也就是“诚其意”。
然后是“正其心”,身体专注,心也要端正纯粹,不能一堆杂念,开小差。
只要做到“意诚,心正”,就能把这件事做到最好,“止于至善”。
“知止”之后就开始了心灵上的修行,也就是儒家心境的第一个心灵境界:“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定”,“静”,“安”,“虑”,就是真正的儒家修行的四层心境。
其实不光是做学问,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
就好比练剑,首先要知道练剑的标准动作,然后专注去练习,驱逐心里杂念,只要能做到“意诚心正”,那剑法就算是登堂入室了。
等到剑法练到圆满,只要意足够诚,心足够正,就能开启所谓的“顿悟”……也就是短时间进入“定”境!
王阳明的《传习录》,就是以《大学》作为开篇来深入解释心学的。
如何做到“意诚心正”?
王明阳在《传习录》里也说了:只要念念不忘,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时时刻刻不忘用“意诚心正”来要求自己,时间长了,就好像种下去的果实,迟早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
高景前世就喜欢王阳明的心学,所以才会在“人性善恶”上犹豫不决。
只是儒家“修身正心”法,讲究一个“意城心正”,所以尽管可能无法拜师荀子,但也没有违背本心。
没想到到头来却落下这么个惊喜。
荀子笑道:“怎么?你不愿意?也是,就凭你刚才一番话,已经可以为我师了……”
高景脱口道:“我愿意!”
语气带着迫不及待的急切。
荀夫子捋着胡须,笑呵呵的抬头,道:“伏念,相关礼仪就交给你去准备了。”
“是,师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