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没有,至少没有到你说的闹事的程度,现在的人因为知识的普及相对来说比较理性,虽然一开始很多人接受不了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形象被颠覆,但是当考古学家摆事实讲道理,拿出证据之后,他们也只能妥协认可了。”
“而随着考古的不断进行,那些所谓的历史上的名臣明君之类的支持形象也都被挖掘了出来,虽然说不是没有好人,但实在是太少了!而随着这一现象的增多,考古界也也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改成了与他们做的事为准,至于他们说过什么,一律不列为评价标准。”
赢政对此很是满意,说得天花乱坠,也不及做一件好事。
朱元璋:“唉,这就对了嘛,这才是像干实事的人!”
李白:“这会不会太过绝对了?”
吕洞宾:“对于活人可能太绝对了,可对于那些早已死去的古人来说,这种方法确实合适!”
“这话你就错了,对于活人更该如此!”
我听到这话,不由得开始反驳。
李白:“你这话什么意思?”
“不过实事求是罢了,古时候因为皇帝的一时仁慈,给留了个身后名,但是错了就是错了,自然又把错事也一起之于众,而对于活人!那些好心办坏事的人,更不应该纵容,难道因为他是好心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行事吗?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我说我是好心,结果把你全家杀了,你会怎么做?你会原谅我吗?不会吧?”
李白再世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怎么说?难道原谅这么大的深仇大恨?怎么可能因为一句话就原谅了呢?这种自己都接受不了的事,又怎么可能劝得了别人?
嬴政和朱元璋等人对此表示认同,他们都是极为注重规矩的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分的相当清楚,怎么可能因为一句你是好心就饶过了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天下还不大乱。
“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未经他人苦莫劝人向善,若经他人苦未必比人善。一般劝别人大度的人,可以说非傻即坏,还是离他远一点比较好!”
众人对我这番话十分的感慨,可以说看透了本质。感同身受这个词说来容易,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吕洞宾:“小友这话说的通透,人总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却又不希望去理解别人,这番话可以说,道尽了人生百态也不为过!”
“道长却是缪赞了,这不过是我听来的罢了,却不是我自己的话。”
吕洞宾:“话虽如此,但小友能记得如此清楚,想比是也有一番自己的感悟吧!”
“感悟我倒是谈不上,不过倒是让我理解了不少事。”
吕洞宾:“看来小友是想起往事了!”
“只是有些感触罢了!”
朱元璋:“行了!别在哪唧唧歪歪的?你们还聊上天了是吧?”
吕洞宾:“一时有些话多了,见笑了。”
吕洞宾对其赔礼,然而我却不惯他这臭毛病。
“什么态度?没有礼貌!”
朱元璋:“嘿!你还装上了是吧?”
我却没有理他。
朱元璋见此也无奈了。
朱元璋:“行了,别给脸不要脸!”
“不是说完了吗?”
李白:“话题是说完了,但是我最后还是想问一下,难道就没有好人吗?”
我沉默了,我理解李白的意思,自己向往的榜样居然没有几个是好人,这对人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李白现在没有崩溃,没有大喊大叫,已经出乎我的预料了,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你,我只能和你说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圣人。无论是谁?我们都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了解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我们只能从他做的事情中推断他是不是好人?就现实而言,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好人。就连孔子也曾经因为意见不合而随便找个理由杀了少正卯。”
“其实在我看来只要不违法乱纪,给别人造成麻烦,这种就已经是好人了。”
朱元璋:“你这要求倒是简单,但想人人做到可不容易。”
赢政:“人毕竟是人,是有感情的,难免冲动,想要完全不违法乱纪,基本不可能!”
吕洞宾:“这倒是真的,人的感情是复杂多样的,错综复杂,理不清头绪。确实不容易控制。”
李白:“既然控制不了那就发泄出来就是了,平静下来才是根本,其他一切都是虚的。”
李白现在也是认清现实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现在李白已经把付出的感情,又收了回来。恢复了以前洒脱的性格。
其他人听到了李白的话,也都不再感慨了,转而继续起了之前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