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系,现在只剩七系,外人看起来,儒家是一个整体。
但在儒家内部看来,彼此却泾渭分明,特别是荀子一脉,跟其他人更是格格不入。
准确的说,荀子跟诸子百家的关系都不好,因为诸子百家,都被他骂过……要不是身份足够高,早就被人打上门来了。
所以说荀子说自己不会武功,就是在扯淡!
不会武功,年轻的时候就被人打死了。
于是连带着,高景跟儒家其他脉的关系也不怎么亲近。
韩非跟李斯作为荀子的弟子,自然也是如此。
……
儒家是不断发展的,“心学”可以说是儒家大成之作。
先秦的儒家,只有克己修身,讲仁义礼智信,等到董仲舒吸纳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才算是开始如道家那般向“内求”。
等到唐朝佛门东渡,发现很多佛法没办法翻译,儒家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其中有所缺失,于是又开始融入佛教。
一直到宋朝,儒家融入道学佛学后,开启了理学,开始寻求“理”,天理,义理。
无论是朱熹,陆九渊,还是北宋五子,无一例外都有“专研佛学十数年”的履历。
明朝的王阳明,将陆九渊的“心即理”给具体化,形成了“心学”。
这前后两千多年的差距,也就是荀夫子心境高远,智慧广深,胸怀博大,才能有所参悟。
像韩非李斯,就一无所得。
……
两年过去了。
高景总算是把三十三种文字给学全了……当然,说是学全,只是全部录在书里。
他自己本人只是专注于七国文字,其他的只是混个眼熟,需要的时候翻书一看就有了。
中间高景还抽空去了一趟藏书楼,花了半年多时间,把里面的数十万卷藏书给录到书里。
小圣贤庄的前身是稷下学宫,诸子百家都曾经汇聚于此论道,收集了诸子百家所有的典籍。
虽然齐国曾经覆灭过一次,典籍缺失了一部分,但却是七国中藏书最丰富的地方。
总之,从此之后,高景再也不用抱着沉沉的竹简去阅读了。
只要摊开书,小圣贤庄的一切尽在其中。
而且通过这本书,高景更容易“读”到著书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境界。
……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高景端坐着身体,捧着书放声诵读着。
身体做的很端正,身体正了,练呼吸也顺畅许多,心态自然而然的也会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