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燕王府三位王子,朱爔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也算顺利和未来的永乐大帝朱棣搭上了线。
现在,北平城那边,就等着朱棣起兵靖难造反就行。
朱爔接着在南京城布局自己的势力。
刚回到府上,便有下人来禀告,黄圭求见。
这家伙看来是有些迫不及待的想尽快拿到燕王府的产业。
对此,朱爔表示理解。
毕竟是燕王府这么多年经营的产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朱爔当即派人去给黄圭送信,约定中午在醉仙楼相见。
中午。
朱爔来到醉仙楼雅间,黄圭早就等在了那立。
让朱爔有些意外的是,这次黄圭并不是一个人前来。
雅间里还有个衣着华贵的中年文士。
见到朱爔,中年文士端坐不动,打量着朱爔。
黄圭则慌忙起身,热情的招呼:“爔公子,你终于来了,让我等得好苦啊!”
“刚刚有点事耽搁了,还望黄公子勿怪。”朱爔随口道。
黄圭道:“无妨...无妨...”
一双眼睛却瞟向朱爔手中的包裹。
“爔公子,东西带来了吗?”
朱爔晃了晃手里的包裹,不慌不忙的点点头。
黄圭脸上掩不住的喜色。
朱爔却瞟了眼中年文士,悠悠道:“黄公子,这位是?”
黄圭一拍额头,道:“爔公子不说,我倒忘了介绍。”
“这是家父...”
朱爔早猜到这人是黄子澄,当下装作颇感惊讶的样子,微微一礼:“原来是黄大人,朱爔见过黄大人。”
黄子澄依旧大剌剌的坐着,懒洋洋的开口:“爔公子免礼。”
黄子澄态度傲慢,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他自恃高官,皇帝跟前红人,要在朱爔这个小小举人面前摆摆谱。
朱爔正要算计他,自然不跟他一般见识,假模假式的恭维道:“黄大人才思敏捷,精通经史,当年更是一举考中状元,实乃读书人的典范,朱爔仰慕已久。”
若说读书,黄子澄还真是个人才。
不过,他并非解缙那样,天资聪慧,天赋异禀的少年天才。
而是属于勤能补拙,靠勤奋努力,发愤读书的苦读类型,曾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
当年黄子澄靠着勤奋,考中了进士第一名,原本应该是状元。
不过,殿试之时,明太祖朱元璋当面问黄子澄的年龄。
黄子澄答三十四岁。
朱元璋又问他是哪一年的。
黄子澄被朱元璋气势所迫,太过紧张,一时间答不上来。
于是老朱便看不上这个书呆子,将他从第一名换成第三名,从状元变成了探花。
可以说,这是黄子澄一生抹不去的阴影,是最大的心结。
现在朱爔却称他为状元,黄子澄心中颇为受用,审视着朱爔。
见朱爔神色如常,并不似讥讽,不由心中喜悦。
连带对朱爔的态度也好了很多。
脸上绽放出笑容。
“呵呵,爔公子过奖了。”
“我黄某人哪里是什么状元,只是先皇御赐的探花罢了。”
朱爔秉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原则,接着奉承道:“黄大人不必过谦,当年黄大人确实考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