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饶命啊!”
无论那城卫如何哀求,朱橚只是转身离去,越走越远。
……
远在四百里外的金陵。
洪武十年,新年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就要开始了。
文武百官纷纷在东华门落轿,然后向着奉天殿走去。
“恩师,今日来的可早。”
中书省三品平章政事,胡惟庸对着左丞相李善长行了一礼,然后笑着说道。
对方提了提袖子,里面似乎有一份大大的文书。
“不知不觉,立朝已然十年了,时间过的可真快啊。
老夫这个相国,也当了十年了。”
胡惟庸闻言只是一笑,恭维地说道,“在恩师的呕心沥血之下,大明上下如今是欣欣向荣。
一扫前元之弊端,颇有几分盛世之气象。
后人史书定然少不了您的这一笔。”
胡惟庸不是淮西人,可他依然成为了李善长的学生。
更是隐隐有接班的迹象。
由此可见,他本人的能力之出众。
“呕心沥血谈不上,不过是为了陛下鞠躬尽瘁罢了。
如今四海升平,全都要仰仗陛下的励精图治。”
李善长说话滴水不漏,尤其是旁边还有不少同僚的情况下。
两人随后又说到了朱橚。
“听说周王丢了。”
“恩师,中都城闹的沸沸扬扬的,好在周王安然无恙。”
“那就好,无事好,无事最好啊。”
李善长点点头,今天他可是拿来了洪武十年的政绩总结。
若是朱橚真出事了,庆功二字可就无从谈起了。
中书省、六部和各地衙署,不知道有多少人等待着这个升官的机会。
“陛下到!”
随着太监的尖锐呼喊,文武百官纷纷列队站好等着皇帝驾到。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第一个上奏的,自然是左丞相。
“臣李善长,为陛下贺!”
他拿出来洪武十年以来的政绩总结,田亩、土地、人口,赋税。
每一项几乎都超过了元末,甚至和元朝最繁盛的时期比肩。
朱元璋这个皇帝看了,自然是心生欢喜,脸上难得多出几分笑容。
“新开垦田亩一百七十万余顷!
如今大明十二布政使司和南直隶,共有田亩四百二十万余顷!
至洪武九年来,赋税已然超过两千万石!”
一个数字的念出,群臣的脸上都是有荣共焉!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胡惟庸适时地站出来高呼。
随后文武百官都跟从,齐声跪地高呼着。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接下来就是进贺礼和各种祥瑞,有大臣的贺表,自然也就有藩王皇子的贺表。
朱樉的贺表领头,随后是朱棡朱棣。
然而就在这样喜气洋洋的日子,远在四百里之外的朱橚,也给朱元璋送来。
一份贺表,一幅画。
全然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的太监,还高高兴兴地念着朱橚的贺表。
念完之后,朱元璋只以为是什么歌功颂德的画卷。
“来人,打开画卷让诸位臣工看看。”
“是,陛下。”
太监脸上也带着欢喜的笑容,随之打开了画卷。
可刚打开一半,他就吓得跪倒在地上。
看到有一半的大臣们,纷纷倒吸一口凉气,心中怦怦狂跳。
“呼呼。”
冷风吹进,奉天殿的温度仿佛都低了许多。
<crip i="halfHi_crip">$(".").la().ala("halfHi");iou(fu(){$(".oE").la().bfor("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