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出现,迅速反应,即刻派兵。针对倭寇,改进战船、阵法等等。
完全没毛病啊,不这么应对,还能如何应对。
然而,这一切,在大胖孙那里,却被认为是根本性的错误。
朱元璋内心如同狂风暴雨,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四个大字。
实事求是!
看问题,要抓本质,药不对症,只会加重病情。
朝廷所为,地方将领所为,都没做错,但却是正确的错误。
朱高炽的话,反复在脑海里跳出来,愈发让朱元璋觉得,那一切努力,都不过是表面文章罢了,根本毫无意义。
照这个势头下去,别说短时间内解决倭寇,怕是到自己死那天,都解决不了,甚至,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解决不了。
不行,不能把这个隐患,留给允炆。
朱元璋就是头老黄牛,恨不得一代皇帝,干完十代皇帝的事情。
“爱卿可有良策?!”
朱元璋眼皮都没抬,只是盯着龙案上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徐辉祖早就准备好了答案,于是滔滔不绝的讲起来。
无非就是加固海防,加强巡视,增添兵力,朝廷多拨一些银子巴拉巴拉,毫无新意。
朱元璋听得都倦了!
他缓缓坐会椅子上,终于抬头望向徐辉祖。
徐辉祖急忙低下脑袋,避免跟皇帝对视。
朱元璋轻轻叹了口气,从徐辉祖的身上,看到了徐达的影子。
徐辉祖,是徐达长子,打仗的本事,是一等一的,绝对没话说。
但对于倭寇,也束手无策!
击败倭寇,一次,两次,一百次,不是朱元璋的目的。
他的目的,是根除倭寇,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安宁的海域。
只有消除倭寇之患,才有可能开放海禁。
他的脑海里,再次冒出朱高炽与朱高煦讨论的话语。
真的是咱,把沿海百姓,逼上了绝路吗?
朱元璋承认,张士诚、陈友谅曾经占据的地盘,赋税比其他地方要重一些。
他确实是存了报复的心思,让那里的百姓多吃些苦头,谁让他们当初支持张士诚、陈友谅呢。
但说实在的,他并没有把那里的百姓,逼上绝路的想法,从未有过。
毕竟,现在,他们是老朱家的百姓。
何况,他本就是农民出身,怎么舍得把百姓往绝路上逼?
“武英殿、文华殿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全都给咱叫过来!”
朱元璋打算与大臣们,好好讨论讨论朱高炽的设想。
在这个雷雨交加的天气,一个胖子,卷起了一场看不见的巨大漩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