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海市,你可以不知道市长是谁,但你绝不会不知道泰叔和他的建功金控。
泰叔全名陈泰,他的发家,离不开金融工具的造富魔法,其传奇的人生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至今想起仍然让参与过、目睹过的人们心惊肉跳的“期货绞肉机”。
彼时的京海金融市场,证券交易制度刚刚建立,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而这些制度漏洞,为一些投机赌徒提供了一夜暴富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那些赌输了的亡命徒造好了火葬场。
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被赌性极高,又自认天命不凡的陈泰所忽视。陈泰早年经营几项餐饮生意,赚了点小钱,注意到金融市场以后,便带几年攒下的全部万家当踌躇满志杀进金融市场。
当时国债发行非常困难,老百姓普遍不愿购买。脑子灵活的陈泰首先注意到了国债的价值。
“这不就是借钱给国家,利息还比存银行高些,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陈泰的思路并没有错,但那个时候的通货膨胀很严重并且不确定性很高。
比如说你买了一只国债,假设收益率是%,如果当年的通货膨胀是%,那么你持有国债不仅没有收益,还要赔上%。
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京海有关机构出台了针对购买部分国债的“通胀补贴”。
陈泰只有初中文化,但却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成绩一直很好,如果不是家庭条件所限,那时候的陈泰应该在某所大学学习数学专业。他经过对当时的国债价格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加上自己对通胀走势的判断,认为当时被市场普遍不看好的国债,事实上被严重低估了。
果然,市场让这个勤于思考、敢于下手的年轻人尝到了甜头。
陈泰按照市场价格到各地收购剩余期限比较短的国债,一部分持有至到期,另一部分转手倒卖给其他买家,用现在的话就是在二级市场出售。
当时很多人并不懂国债的价值,总觉得到手的钱才是落袋为安,因为收货量大,现金支付,很多时候陈泰能以低于市场价收到很大数额的国债。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
陈泰紧紧撰着拳头,盯着看着账户上自己从未见过的余额,短短三个月,他手上的万元变成了惊人的万元。
就在陈泰倒卖国债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时,京交所决定引入发达国家的交易方式,让国债更具流通性和价格弹性,设计并推出了个品种的期货合约。
受时代所限,当时京海有关机构对于期货的波动和风险理解非常有限,为了推广和尽快活跃市场,京交所设定的入市门槛几乎为零,买卖每手(即面值元)合约只需元保证金。
事实上,上述保证金比例是按票面价值计算,实际只有.%左右,资金杠杆效应高达近4倍!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可即便如此,入市的投资者依然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那时国债毕竟是固定利率的产品,没有多少想象空间和故事可说。
然而,针对故事的主角,代号为的那只国债,“通胀补贴”这一人为设置的数字,却打破了国债利率原来固定的天平,由此也打开了国债期货投机炒作的魔盒。
期货事件发生之前,政府公布的“通胀补贴”是.%。国债期货事件发生时的通胀贴息竟高达.%。按照现在央行的加息幅度,此等升幅相当于在一年内加息次!市场怎么会不疯狂!
一时间,市场上围绕期货品种到期后的保值贴补率的高低展开了全民大猜想,并就此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空前激烈的多空大战。
国债期货市场各种真实版本的暴富神话不断上演和升级,一些人就此获得暴利,几天时间获得百万、千万甚至亿万身家,捞得人生第一桶金。
当时有句流行语“自行车进去,宝马出来”。
据说有位财经大学的老师,利用所学专长,建立了保值贴补率计算模型,投入实战,万进去,两个月后变成了万!
国债期货的暴利效应使得各路逐利资金蜂拥入场。海交所的国债期货交易由此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期货品种。然而,在享受这个“世界最大”的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多空大战随之悄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