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2)——缠斗虎牢关

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2)——缠斗虎牢关(1 / 2)

直到此时,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决定隋末唐初历史走向的洛阳之战,已经进入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阶段。因为,在这一年的年初,洛阳战局骤然发生巨变,而且是影响天下大势走向的巨变。

首先,在唐军将近半年的凌厉攻势下,王世充损兵折将,丧师失地,坐困洛阳孤城。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得寻求外援,向河北窦建德的夏政权求助。与此同时,窦建德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个人想要称霸天下的雄心,决定与王世充联合,夹击唐军,亲率十余万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朝洛阳杀来。

依照常理,此时的战场态势,对唐军极为不利,两线作战,捉襟见肘。可是,唐军的统帅秦王李世民,却是一个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的怪才。经过一番思量,李世民最终决定,剑走偏锋,兵行险招,留下大部唐军主力,继续围攻洛阳城;至于李世民本人,则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奔赴虎牢关,伏击窦建德大军。

本来,洛阳之战,只是李唐与郑国之间的战争,仅限于唐、郑两大势力。不过现在,情况有变。窦建德突然介入,十余万夏军,陈兵于洛阳周边,使得敌我态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原本是唐、郑两国的战争,竟然演变成了唐、郑、夏三国之间的角力。就这样,震烁古今的虎牢关之战,至此掀开了战幕!

不仅如此,唐、郑、夏三国数十万军队,齐聚于洛阳。而且,还是李唐以一国军力,对抗郑、夏两国联军,这其中所要承担的风险,仍是相当巨大。这场空前绝后的千古大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可见,虎牢关之战,对于李唐王朝而言,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此战的最终胜负,直接关系到洛阳之战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原之主花落谁家。虎牢关一战,倘若胜利,唐朝不仅可以一举击溃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还能成功迫降王世充,兵不血刃,直下洛阳。如此一来,郑、夏两国,河南、河北之地,尽为李唐囊中之物。

反之,如果虎牢关之战的结局,唐军不幸战败,后果将极其严重。对唐朝的打击,不单单是折损主力,丧师兵败。更致命的损失是,此战若败,唐军将退出洛阳,元气大伤,再想卷土重来,反攻洛阳,必定难如登天。并且,唐朝一统天下的愿望,也将遥遥无期,难以实现。

故而,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摆在李世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有进无退,唯有胜利。不然的话,李世民和十万唐军将士,将绝无生机。所以,虎牢关一战,唐军只能赢,不能输。那么,作为唐军主帅,李世民率军奔袭虎牢关,又会如何巧妙用兵,与窦建德周旋,直至取得战争的终极胜利?

首先,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李世民初到虎牢关的情形。

之前,李世民定下分兵之计,命齐王李元吉、老将屈突通率领主力,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则亲率一支精锐部队,快速抢占虎牢关,迎击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用兵原则,总结起来,四个字可以概括:兵贵神速。必须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进驻虎牢关,挡住窦建德的十余万夏军。

前文提及,窦建德率军抵至洛阳附近,并没有马上直取虎牢关,这样才给了唐军可乘之机。但是,这并不代表,窦建德不重视虎牢关。一旦窦建德反应过来,出兵攻取虎牢关,李世民的一切谋划,就都会付诸东流。因此,李世民必须要抢在窦建德前面,进占虎牢关。现在,唐军和窦建德拼的就是速度。

所谓速战速决,说干就干。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急速行军,奔赴虎牢关战场。当时,对于李世民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李世民带着他的三千五百玄甲军,马不停蹄,昼夜不息,紧赶慢赶,终于赶到了虎牢关。

李世民为了尽快抵达虎牢关,选择在武德四年(621年)三月二十四日正午时分出兵。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第二天,也就是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率领玄甲军,进入虎牢关,成功抢占伏击地点。

三月二十四日,从洛阳出发;二十五日,到达虎牢关。在抢占虎牢关后,李世民命令麾下三千五百玄甲军,迅速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果然,仅仅过了一天,二十六日,玄甲军与窦建德的第一次交锋,拉开了帷幕!

从部队开拔,到进驻虎牢关,再到与夏军正面交锋,李世民前前后后,总共才用了三天时间。由此可见,李世民行动之迅速,超出了窦建德的预料。虎牢关之战的初期,李世民率先抢得先机,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虽然李世民成功抢占虎牢关,领先窦建德一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李世民从此便能高枕无忧。接下来,李世民所要面临的局面,则更为严峻。什么局面呢?还是前文反复提到的问题,李世民兵力太少。

李世民率军长途奔袭,抢占虎牢关,截击窦建德大军,仅仅点集了三千五百玄甲军。至于唐军的大部主力,此时全部留在洛阳城下,由李元吉、屈突通指挥,围攻洛阳。这样看来,李世民目前所能调动的兵力,只有区区三千五百玄甲军。而他对面的窦建德,却手握十余万大军,兵强马壮,实力不容小觑。

两军兵力对比,悬殊之大,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凭借三千五百玄甲军,对抗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国大军,并一举将其击灭,最终取得虎牢关之战的完胜?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先不论胜负如何,能不能守住虎牢关防线,挡住窦建德的兵锋,都是一个大问题。敌众我寡,兵力悬殊,怎样排兵布阵、迎战夏军,成为了李世民与玄甲军将士,最应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简单来说,与夏军一战,这个仗到底该怎么打,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战法?

李世民深知,他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尽管玄甲军英勇善战,举世无双,但毕竟人数太少,只有三千五百精锐,还不到一万人。如果仅凭这三千五百人,去和窦建德的十几万兵马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必然会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所以,照眼下形势来看,硬拼绝非上策,只能另辟蹊径,制造战机。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既能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能保存己方实力,将损伤降到最低。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况且,戎马倥偬这么多年,已经让李世民的指挥艺术、用兵智慧,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炉火纯青。如何用兵布阵、打击敌人,李世民的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主张。

思前想后,李世民想到了一条方略,用来对付窦建德的十余万夏军:缠斗。所谓缠斗,简而言之,就是通常所说的消耗战、游击战。李世民也清楚,自己兵少,窦建德兵多,正面硬抗,肯定占不到便宜。

不过,打消耗战,却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戏。他曾经运用这套战术,先后灭了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等强敌。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成功的先例,李世民信心十足,他相信,只要调度得当,以少量的玄甲军兵力,也能死死扼守住虎牢关天险,牵制住窦建德主力,使其大军无法前进,越过虎牢关,与王世充合兵。

也就是说,李世民与麾下的三千五百玄甲军,要像一根结实的绳索,牢牢缠住窦建德,令他不得抽身。李世民捏准了窦建德的软肋,夏国兵马千里行军,人困马乏。等到夏军粮草耗尽,士气低落之时,便是唐军大举反攻的良机,定能一战而定。这就是李世民缠斗夏军的具体策略。

面对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与玄甲军对峙于虎牢关的咄咄逼人之势,李世民临危不乱,制定了缠斗夏军的战法。客观地讲,这的确是一条能够克敌制胜的妙计。接下来,李世民便要正式实施。他是一个典型的行动派,从不喜欢拖泥带水,既然决定要打,就要迅速行动,来个出其不意。

很快,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进入虎牢关的第二天,唐、夏两军之间的第一场战斗,正式打响。此次,是唐军率先向窦建德发起的挑战。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是不是疯了!他现在手上的兵力,满打满算,才三千五百人,还不足四千人。在这种情况下,能顶住十几万夏军的进攻,已属不易,怎么还敢主动挑战,这不是找死吗?

恰恰相反,这正是李世民用兵的高明之处。其实,在此之前,李世民就已经分析出来。自从窦建德击破孟海公,驰援洛阳以来,夏军一直是凯歌高奏,从未遭遇挫败。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夏军将士骄狂。

所以,李世民决定主动出击,一来,可以更好地打开局面;二来,则能重挫窦建德的锐气。故而,李世民此战的意图,不求斩获、杀伤敌军多少,只求对夏军予以迎头痛击,给窦建德来个下马威。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到达虎牢关的第二天,李世民留下大部玄甲军精锐,固守虎牢关防线,自己则挑选了五百名玄甲军骁骑,由李世民亲自率领。李世民领着这五百骁骑,疾驰行军,出至虎牢关以东二十余里处,一步步接近窦建德的夏军大营,亲临一线,侦察敌情。

当然,这次行动,李世民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侦察敌情,更是要主动进攻,力挫夏军锐气。为此,李世民除了挑选出五百骁骑以外,同时,唐军军中四名身经百战的大将,亦随军出击,他们分别是李世勣、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这四员大将,都是唐军之中赫赫有名的百战名将。

由此可见,为了此次挑战夏军,李世民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就这样,李世民亲率五百玄甲军骁骑,以及四员大将,一步步摸近窦建德大营,随时准备发起袭击。那么,李世民会如何打好唐军在虎牢关的第一仗呢?

关于这一点,李世民早就心中有数。他并不打算,带领自己的五百骁骑,直接去偷袭夏军大营。如果真的那样,一定会遭到窦建德的反扑,势必寡不敌众,陷入重围。李世民何等人物,他才不会做此等赔本的买卖。强攻断不可行,李世民想到了另一个方法,引蛇出洞,将夏军诱出营寨,于半道伏击。

于是,李世民选好了一处伏击地点,沿途留下全部骁骑精锐,“缘道分留从骑”,命李世勣、程咬金、秦琼三员大将,分别统领这支劲旅,埋伏于道路两旁。只待夏军进入埋伏圈,便大举进击,围歼夏军。

伏兵虽然安排妥当,但问题是,怎样才能将夏军引进包围圈?或者说,谁去完成诱敌的任务呢?这一回,李世民亲自上阵,只身犯险,以身作饵,诱使夏军出营。然后,再来一个请君入瓮,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众所周知,李世民打起仗来不要命,身为三军统帅、大唐秦王的他,经常一马当先,身先士卒。这种颇有些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数次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慈涧遭遇战,洛阳城下的激战,北邙之战,青城宫之战,便能说明一切。

说起来,李世民的胆子可够大的。这么艰巨的诱敌任务,他竟然只和尉迟敬德两个人,带领四名骑兵,前往夏军大营前挑战。尉迟敬德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唐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武艺高强,勇冠三军。

当初,唐军攻打洛阳期间,北邙之战,王世充麾下第一骁将单雄信,曾经直逼李世民,差一点要了李世民的性命。关键时刻,还是尉迟敬德挺身而出,策马持槊,一槊将单雄信刺于马下,于乱军之中,救了李世民一命。所以,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的能力,是相当肯定的。临出发前,李世民豪情万丈,对尉迟敬德说了这样一番话:

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资治通鉴》)

这句话是说,李世民告诉尉迟敬德,咱俩一道出去,寡人手持弓箭,将军手执长枪,在后紧紧跟随,驰骋千军万马之中,纵使敌军有百万之众,能奈我何!言外之意就是,此次诱敌,定能马到成功。

可是,即使李世民再怎么豪气干云,尉迟敬德再怎么勇猛,仅带四名骑兵,就敢于去袭扰夏营。说出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弄不好,非但无法诱敌成功,甚至还会丢了性命。谁也不会想到,李世民竟然成功了。

四名玄甲军骑兵,在李世民、尉迟敬德的带领下,渐渐逼近夏军大营。行军路上,李世民一边走,一边对尉迟敬德说:“贼见我而还,上策也。”意思是说,就凭这六个人,要给窦建德一个厉害瞧瞧。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距离窦建德大营只有三里的地方,李世民、尉迟敬德一行,与夏军的一队游动哨,狭路相逢。本来,这队夏军游哨,看到对面的唐军,人数极少。况且,他们并没有见过李世民的真面目。所以,夏军误以为李世民、尉迟敬德一行人,只是一支普通的唐军斥候,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万万没想到,李世民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倒是一点没有自持身份,竟然主动亮明自己的身份,朝着对面的夏军游哨,干脆利落,一声响亮的断喝:“我秦王也。”直截了当地告诉夏军,我就是李家二郎,大唐的秦王,此次东征洛阳的唐军统帅,有本事尽管放马过来。

说罢,没等夏军反应过来,李世民弯弓搭箭,“嗖”的一箭射出。要说,李世民百步穿杨的箭术,那可不是吹的。只见,对面的一员夏军大将,瞬间应弦落马,倒地毙命,被李世民一箭射杀。

需要清楚的是,李世民与夏军游哨交锋的地点,距离窦建德的中军大营,仅有三里路程。李世民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又公然射杀了一员夏军大将。显然,这一切,窦建德是看到了。起初,窦建德与众多夏军士兵一样,并不认得李世民。可是如今,李世民公开亮明身份,主动挑战,反倒让窦建德如梦初醒,发觉此人竟然是李世民。

得知李世民的身份后,窦建德颇为愤怒。李世民身为威震天下的大唐军神,居然只与一员战将,带着四名骑兵,明目张胆地来大营前挑战。在窦建德看来,年轻的李家二郎,简直不把自己和大夏军队放在眼里。

既然李世民主动送上门来,窦建德当然不能放过,若能生擒或杀死李世民,一定可以彻底瓦解唐军,解了洛阳之围。于是,窦建德准备撒下大网,擒杀李世民。殊不知,这位夏王,已经被李世民给设计了。

紧接着,窦建德军中一阵骚动。随后,五、六千人左右的夏军骑兵,迅速冲出大营,直奔李世民等人而来。李世民、尉迟敬德一行,总共就六个人。面对五、六千人的夏军,无疑是肉包子打狗,都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因此,跟随李世民出来的四名骑兵,见到如此情形,“从者咸失色”。

唯独李世民一人,心中乐开了花。此番出来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两个字:诱敌,将窦建德主力诱出大营,引入唐军的包围圈中,围而歼之。现在,窦建德终于被激怒了,派出数千精兵追击,正中李世民下怀,自己苦心孤诣的诱敌之计,总算奏效了。接下来,就是要将夏军精锐,引入提前设好的埋伏之中。

窦建德派出五、六千夏军骑兵,出营追杀李世民。此时此刻,利刃高悬,李世民生死一线。然而,李世民毫无惧色,这样的场面,他见的多了。他对身边的四名亲兵说道:“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李世民告诉四名亲随,你们先撤,我和尉迟将军两个人,负责断后。

于是,李世民、尉迟敬德二人,拨转马头,按辔徐徐前行,一点都没有如临大敌的感觉,反而显得格外轻松,惬意。等到身后敌骑即将逼近之时,李世民突然拨马返身,张弓搭箭,对准正面之敌,猛然一箭射出。但见,夏军队伍当中,一人应弦坠马,顷刻身毙,成了李世民的箭下亡魂。

一时间,在后追击的数千夏军骑兵,被李世民的精湛射术给震住了,愣在原地,不敢靠近李世民。不过很快,夏军缓过神来,再次犹如潮水一般,朝李世民、尉迟敬德围拢过来,意欲击杀二人。

身处夏军团团包围之中,李世民依旧十分豪气冲天,一点不带怕的。面临一拨又一拨的敌骑,李世民娴熟地拿起弓箭,引弓射之,上来一个射死一个,再上来一个又射死一个,几乎是箭无虚发。前前后后,李世民接连射杀了数名夏军骑兵,这里面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士兵,多少人是将领。

看到李世民如此英勇善射,尉迟敬德自然也不甘寂寞,他觉得,自己不能给秦王丢脸。而后,尉迟敬德挥舞长槊,策马冲进敌阵,左冲右突,一连格杀十余人。这一下子,后面的夏军追兵,开始害怕了,不再像刚才那样咄咄逼人:

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 (《资治通鉴》)

可是,这五、六千人的夏军追兵,越想越生气。我们数千之众,这么多的兵马,对方只有区区两个人,竟然奈何不得,传出去,还不得沦为当世笑柄。因此,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杀掉李世民。想到这里,数千夏军追兵,加快步伐,继续在后猛追李世民、尉迟敬德,誓要取了二人的性命。

而此时,李世民也渐渐发现,夏军已经完全上钩。因此,李世民不想和夏军继续过多纠缠,必须尽快将其引入埋伏。故而,李世民、尉迟敬德且战且退,一边抵挡,一边后撤。不知不觉中,数千夏军骑兵,在李世民的引诱下,进入了唐军的伏击区域,一脚迈进了鬼门关中。

要知道,这个时候,李世勣、秦琼、程咬金三员大将,率领五百玄甲军骁骑,早已布好了口袋阵,在此恭候多时。只待夏军一到,便发起攻击,将他们一举歼灭。果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军真的来了。

接下来,夏军的厄运降临了。一眨眼的工夫,李世勣、秦琼、程咬金等人,一声令下,各率所部,奋力杀出。五百玄甲军精锐骁骑,犹如下山猛虎,入海蛟龙一样,对五、六千夏军精骑,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在战力强劲,所向无敌的大唐玄甲军面前,夏国军队显然不是对手。当初,洛阳城下,在北邙山,在青城宫,李世民率领玄甲军,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杀得王世充数万精兵溃不成军。区区五、六千夏军,何足道哉,哪里是玄甲军的对手!

虽然,兵力对比,夏军占据优势。奈何,玄甲军太过强悍,又是预先设伏、突然袭击,夏军毫无防备。结果,数千夏军精骑,竟然不敌五百玄甲军。一仗下来,夏军兵败,玄甲军大获全胜,斩首三百馀级,俘虏夏军骁将殷秋、石瓚二人。之后,李世民率军胜利而归,重返虎牢关驻地。

应该说,这一战,是李世民奔赴虎牢关以来,唐、夏两军的首次交锋。刚一开打,唐军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就来了个“开门红”,首战告捷。李世民孤身冒险,巧妙诱敌,大破夏军数千骑兵精锐,斩敌三百余人,并擒获两员夏军大将。唐军第一战的胜利,等于为虎牢关之战打开了一个不错的局面。

自窦建德击破孟海公部,从河北起兵,驰援洛阳,一路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遭遇到失败。可是此次,却让窦建德与夏国大军,翻了一个不小跟头。本来,窦建德意图出动大军,擒杀李世民,进行一场“斩首行动”。不料,反被李世民将了一军,打得仓皇败北,还折损了三百余人,得不偿失。

尽管虎牢关的第一场战斗,唐军斩获不多,仅仅杀敌三百余人,生擒敌将两名。可是,李世民此战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此次伏击夏军,李世民不求消灭敌人多少,只是为了给夏军一个迎头痛击,挫一挫窦建德的骄横之气,从而瓦解夏军的军心,士气,实现自己与敌缠斗的构想。

确实,夏军首战失利,对于窦建德的打击,着实不小。自己称雄河北多年,还没有见过像李世民这么强劲的对手。看来,这个李家二郎,绝非泛泛之辈,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唐军有如此杰出的统帅,使得窦建德对于能否战胜唐军,开始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窦建德都这样了,底下士兵更不例外。

或许,李世民看出了窦建德内心动摇,夏军士气受挫,便决定趁热打铁,来个“火上浇油”,往窦建德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战后,李世民率军返回虎牢关。不久,他就向窦建德送去一封亲笔信,劝他认清形势,不要再执迷不悟。说白了,李世民的这封书信,就是对窦建德发出的“最后通牒”:

赵魏之地,久为我有,为足下所侵夺。但以淮安见礼,公主得归,故相与坦怀释怨。世充顷与足下修好,已尝反覆,今亡在朝夕,更饰辞相诱,足下乃以三军之众,仰哺他人,千金之资,坐供外费,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效劳未通,能无怀愧!故抑止锋锐,冀闻择善;若不获命,恐虽悔难追。 (《资治通鉴》)

收到李世民的来信,窦建德的反应怎样呢?四个字:不置可否。窦建德并未回复李世民,由此可见,他怕了。不然的话,窦建德为什么不敢回复李世民。只能说明一点,他没有十足的底气。

最新小说: [原神]全提瓦特都是我爹 乌鸦嘴传奇好的不灵坏的灵 大明:嘉靖修仙啦 年轻气盛八皇子 武成年后 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 在不懂爱的年龄遇见爱 极品假太子 红楼,宁府书香门第 我家娘子太粘人,女帝大人吃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