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2)——缠斗虎牢关

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2)——缠斗虎牢关(2 / 2)

自打与唐军对峙于虎牢关,窦建德遭到的打击,接二连三。先是被李世民设下埋伏,折了三百余人的兵马。紧接着,又收到了李世民这封充满火药味的书信。隔三差五来一个晴空霹雳,窦建德头上就算有个避雷针,也躲闪不及。虎牢关决战才刚开始,唐军就在士气上,压倒了窦建德夏军。

就在李世民率领玄甲军,在虎牢关首战告捷,与窦建德灵活缠斗之时,唐军主力对于洛阳城的围击,也在有序展开。

攻取洛阳,破郑灭夏的要领,在于兵分两路,双管齐下。这是李世民制定作战计划的初衷,李元吉、屈突通指挥唐军主力,围困洛阳,牵制住王世充,不让他与窦建德合兵;另外一边,李世民亲率一支三千五百人的玄甲军精锐,长途奔袭,于虎牢关预先设伏,直击窦建德大军,灭掉王世充最后的希望,迫使其开城投降。

所以,两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了哪一步,哪一步要是完成得不好,都不利于唐军攻下洛阳,破郑灭夏。应该说,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在虎牢关对战窦建德,开了一个不错的好头,首战击败夏军精锐,杀敌三百余人,给了窦建德当头一棒,重重挫败了他的军心、锐气。

与此同时,负责围困洛阳的李元吉、屈突通,自然也没有闲着,开始对洛阳展开适度的军事进攻,配合李世民在虎牢关的行动。齐王李元吉虽然性格毛躁,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帅之才。幸好,李世民临去虎牢关之前,留下老将屈突通,命他辅助齐王,率领唐军主力,围困洛阳坚城。

屈突通历经隋、唐两代,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所以,有屈突通这样的名将辅佐,李元吉指挥唐军,围攻洛阳,不再像太原失守时那样荒唐。虽然比不上李世民克敌制胜,出其不意,但也算指挥得中规中矩,稳扎稳打,而且鲜有败绩。

李世民走后,唐、郑双方在洛阳城下的交战,互有胜负。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唐军占尽上风,郑国不过是穷途末路,垂死挣扎罢了。而李元吉、屈突通围击洛阳的行动,也为李世民的虎牢关决战,争取到了更大的胜算。

前文说过,洛阳城外数次大战,王世充损失惨重,没有哪一仗,不是被李世民打得找不着北,尤其是“青城宫之战”,江淮劲旅几乎死伤殆尽。万般无奈之下,坐困孤城的王世充,只好向窦建德求援,相约共同夹击唐军。之后,窦建德领兵十余万,驰援洛阳。这样,才让李世民决定兵分两路,围城打援。

虽然,窦建德来是来了,似乎让王世充看到了最后的一线希望。但是,王世充需要外援,却不能完全依赖外援。更何况,此时的窦建德,正被李世民牢牢地缠在虎牢关,寸步难行,短时间内,无法和王世充会合。求人不如靠自己,王世充觉得,与其望穿秋水地等着窦建德大军到来,还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

即使王世充元气大伤,手上精兵寥寥无几。但是,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仍有一战之力。况且,王世充单纯地认为,李世民已经脱离唐军主力,前往虎牢关。这个时候,负责指挥唐军的齐王李元吉,一介纨绔子弟,根本不足为惧。打定主意后,王世充集结兵力,大举出城,攻击围城的唐军。

千算万算,王世充忽略了一点,李元吉虽然平庸,可他身边却有名将屈突通辅佐,此人可不好对付。在屈突通的帮助下,面对主动出城的郑军兵马,李元吉在城外布下伏兵,发起突然袭击,大败郑军,斩首八百级,俘获甲士千余人,并生擒郑军大将乐仁昉,成功打退了王世充的进攻。

然而,胜败不时会发生意外的转变。比如,在围攻洛阳的过程中,唐军主力就曾经遭到一场小小的失利。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十五日,王世充再次派遣麾下骑将杨公卿、单雄信,引兵出战,进攻唐军。李元吉依旧派兵迎战,没有想到,此番唐军作战失利,一时受挫,行军总管卢君谔阵亡。

唐、郑两军在洛阳城下的较量,似乎打成了平手,互有胜负。第一回合,唐军胜;第二回合,郑军胜。可是,如果细细分析,便不难看出,郑军所谓的胜利,实在不值得炫耀。《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唐军仅仅是作战失利,阵亡了一员将领,并未记载伤亡人数。由此可见,唐军的损失应该不是很大,这场胜利,甚至连小胜都算不上。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李世民交代给李元吉、屈突通的任务是,命令他们围住洛阳,将王世充压制在城内,不让王世充所部突破唐军封锁,与窦建德会师。如此看来,纵然王世充一时小胜,却始终没能改变洛阳的现状,唐军依旧把洛阳围得水泄不通,王世充被困在洛阳城中,动弹不得。

王世充坐困洛阳孤城,无法突破唐军外围防线,局势日益紧张。而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军,此时又被李世民阻挡在虎牢关,难以快速赶到洛阳城下。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王世充,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除了干着急,苦等窦建德的援军,别无他法。时间一长,王世充内心的绝望与恐惧,也随之加剧。

这一边,王世充度日如年;另一边,窦建德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在与李世民的第一次较量,败下阵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称雄河北的夏王,他的人生,便开始走起了背字。特别是率领十余万夏军,驰援洛阳之后,窦建德逐渐深陷战争泥潭,进不得,退不得,骑虎难下。

李世民亲率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开赴虎牢关一带,阻击窦建德的十余万夏军。双方在虎牢关连续交锋数次,基本都是唐军取胜,夏军不断失利。窦建德麾下十几万兵马,被李世民区区三千五百玄甲军,迟滞于虎牢关,进退失据。十多万夏国大军,整整逗留了一个多月,始终没能突破虎牢关。

很快,恶性循环接踵而来。夏军顿兵于虎牢关,留屯累月,毫无进展,接连节节失利。久而久之,一种厌战的情绪,逐渐在夏军军中弥漫开来。无论是夏军的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卒,到了此时此刻,人心思归,都不想继续再和唐军打下去。将士们归心似箭,皆欲返回河北老家,军心浮动。

往往祸不单行,倒霉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就在窦建德军队内部士气低落,人心思归的时候,夏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窦建德不远千里,从河北出兵,救援洛阳,粮草补给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十几万人马,要张嘴吃饭。并且,窦建德此次从河北出来,所带的粮草数量,估计也不是很多。

可是,就是这么一点点可怜的粮草,到最后也保不住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李世民打起了夏军粮草的主意,盯上了窦建德的后勤补给线。李世民看得出来,窦建德粮草有限,迫切希望突破虎牢关,赶到洛阳城下,以期速战速决。既然如此,不妨就送给窦建德一份大礼,切断夏军的后勤补给,使得窦建德没有粮草供应。

不久之后,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三十日,李世民派遣唐军大将王君廓,率领一千余名玄甲军轻骑,悄悄绕过夏军主力兵马,迂回至敌后,专打窦建德的后勤补给线,包抄夏军粮道。

王君廓到位后,指挥千余玄甲军轻骑,迅速穿插,袭击了窦建德的运粮部队,大破夏军,生擒窦建德手下的大将军张青特。由于玄甲军选择迂回包抄,发动突袭,窦建德来不及防御,他也没想到,李世民放着夏军主力不打,竟然去攻击自己的后方粮道。这一招釜底抽薪,真是要了窦建德半条命。

夏军的后勤补给,遭到李世民的重击,粮草逐渐不济,情况愈发雪上加霜。原本,窦建德的粮草就不多。结果,被李世民这么一袭击,窦建德可亏大发了,损失的粮草不计其数,后勤补给基本被唐军截断。一旦失去了粮草供应,这个仗就没法打了,再想取胜,更是变得十分渺茫。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李世民带领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奔赴虎牢关,截击窦建德主力,初见成效。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军,在虎牢关的战场形势,显然已经非常被动。十余万夏国大军,被三千五百玄甲军牵着鼻子走。总而言之,李世民采取的战术,就是游击战、疲敌战术。照这样下去,夏军即使不被消灭,也会被活活累死。

交锋一月有余,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连战连胜,成功将十余万夏军牵制于虎牢关。别看唐军每战歼敌数量不是特别多,但要着眼于长期发展,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假设一下,如果唐军平均每次消灭敌军几百人,一个多月的时间,至少能够杀伤数千夏军。日积月累之下,夏军的兵力,将会逐渐缩减,其元气也会大大损伤。

唐、夏两军会战于虎牢关,旷日持久,僵持不下。窦建德方面,接连损兵折将,进展不顺,且后方粮道遭受重创,更是让他陷入困境。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夏军必败无疑。接下来,何去何从。进,李世民精锐阻截在前,虎牢关始终难以突破;退,洛阳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窦建德难以抉择,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位重要谋士——国子祭酒凌敬,却向窦建德主动献上一策。倘若窦建德采纳了这条计策,估计历史便会重新书写。也许后来统一天下的,就不是李唐王朝,而是窦建德的夏政权:

今唐以重兵围东都,守虎牢,我若悉兵济河,取怀州河阳,以重将戍之,然后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传檄旁郡,进壶口以骇蒲津,收河东地,此上策也。且有三利:乘虚境,师有万全,一也;拓土得众,二也;郑围自解,三也。 (《新唐书·窦建德传》)

凌敬建议窦建德,与其和李世民在虎牢关毫无胜算地耗下去,倒不如另起炉灶。他的意见是,既然李世民率军扼守虎牢关,很难突破,干脆就不打了,直接撤出虎牢关,避开李世民的兵锋。

不打虎牢关,又该如何解洛阳之围?凌敬给出了一个主意,撤出虎牢关,夏王率领主力,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留下大将领兵驻守;然后,大军转向,一路前行,翻越太行山,直入上党,传檄周边各郡,进占壶口,控制住蒲津渡口,从而夺取整个河东之地。

夺取河东的方案,凌敬认为有三点好处。第一,趁着唐朝后方空虚,突然发难,至少可以保全夏军主力部队;第二,袭取河东,能够为夏国拓展领地,补充兵力;第三,这样一来,洛阳之围,不解而解了。

不得不承认,凌敬的计策,不失为一条妙计,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计。凌敬分析道,李世民用兵不循常规,神出鬼没,又扼守虎牢关天险要塞。正面对抗,夏军绝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与其和李世民硬拼,还不如另辟蹊径,从别的地方下手。于是,凌敬向窦建德建议,率军渡过黄河,攻下河东。

确实,凌敬看得很透彻。唐军主力东出潼关,倾举国之力,进攻洛阳,关中一带,必定兵力不足,后方空虚。假如此时夏军攻下河东,则可直接威胁关中、长安。即使最终李世民拿下洛阳,也要回师救援关中。一旦关中有失,李世民所有的努力,就都会付之东流,几个月的奋战,甚至要功亏一篑。

以正常人的逻辑,这么好的一条计策,窦建德应该会欣然接受。可惜,最终的结果,窦建德竟然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好好的一副牌,被打得稀巴烂。正是因为一念之差,窦建德白白失去了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起初,窦建德是同意凌敬的计策,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准备打算实施。也许是天佑李唐,关键时刻,给唐王朝帮忙的人出现了,谁呢?困守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的搅局,无疑帮了李唐一个大忙。

王世充困守洛阳,度日如年,城下的唐军主力,随时可能破城而入。而他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的窦建德援军,又被李世民拖在虎牢关,迟迟没有到达洛阳。因此,王世充心急如焚。于是,他派遣两个使臣王琬(王世充的侄子)、长孙安世,连夜出城,前往窦建德军中,敦促窦建德赶紧与李世民决战,解洛阳之围。

到了夏军军营后,王琬、长孙安世两个人,日夜哭泣,一把鼻涕一把泪,可怜兮兮地请求窦建德出兵,救援洛阳。另外,这俩人偷偷在私底下,以重金贿赂、收买夏军诸将,求爷爷告奶奶,让他们帮忙劝劝夏王。

这些夏军将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再加上,他们都不赞成凌敬的建议。本来,救援洛阳,这些人就一百个不乐意。先前,夏军击破孟海公部,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人人都想拿着丰厚的战利品,回河北去过好日子,谁都不想再累个半死,劳师动众地继续打仗,还是到千里之外的洛阳。

现在,放着眼前的唐军不打,偏偏要南辕北辙,绕那么一大圈,去进攻河东。所以,夏军将领观点一致,觉得凌敬这书生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他们的心理是这个样子的,赶紧和李世民决战,结束洛阳之战,大家好回河北吃香的,喝辣的。

因此,夏军军中的不少将领,将矛头直接对准凌敬。许多人在窦建德面前鼓动出战,并诋毁凌敬,说凌敬一介书生,懂什么是带兵打仗吗?大王,您千万不能听他的:“凌敬书生,岂知战?”

看到诸将激烈反对,情绪如此亢奋,窦建德原本活泛的心思,又重新收了回去。他虽然是堂堂夏王,但那些将军们,都是跟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袍泽兄弟,他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没有办法,窦建德只好召来凌敬,无奈地对他说:

今众心甚锐,天赞我也,因之决战,必将大捷,不得从公言。 (《资治通鉴》)

凌敬一看就急了,错过这个机会,悔之晚矣,而且,已经定好的事情,怎么能朝令夕改。为了让窦建德回心转意,凌敬也顾不上什么君臣礼节了,据理力争,言语上可能颇为激烈。窦建德见凌敬这么咄咄逼人,非常生气。若是换成别人,估计凌敬早就身首异处了。还好,窦建德比较厚道,只是命人把凌敬搀扶了出去,并未处置。

好不容易打发走了凌敬,又有一个人,前来规劝窦建德。这个人不是外人,是窦建德的亲近之人,她就是窦建德的妻子曹氏。曹氏虽是一介女流,却极有远见。她也认为,凌敬的计策,是出奇制胜之计,一旦错过,必会将霸业拱手相送。作为妻子,曹氏必然要规劝自己的丈夫:

祭酒计甚善,王盍用之?夫自滏口道乘唐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因招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难纾矣。今顿兵虎牢下,徒自苦,恐无功。 (《新唐书·窦建德传》)

与凌敬一样,曹氏建议窦建德,趁着唐朝后方空虚之际,迅速进军,占领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同时,还可以怂恿突厥出兵,入侵关中腹地。到时候,两线受敌之下,唐军主力必然回师,洛阳之围自动便能解除。

妻子和谋士都这样劝说,窦建德应该有所醒悟吧?没有,这个时候,窦建德心意已决,谁也不能改变。尤其看到夫人也来劝自己,窦建德一下子就很不高兴。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窦建德非常不以为然,口气中略带不屑,驳斥夫人曹氏,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是行军作战吗:

此非女子所知!吾来救郑,郑今倒悬,亡在朝夕,吾乃舍之而去,是畏敌而弃信也,不可。

其实,窦建德坚持己见,不肯听从谋士凌敬、妻子曹氏的建议,除了迫于军中诸将的压力,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他的粮草补给严重不足。经过与李世民一个多月的消耗战,以及被李世民派兵袭击粮道,夏军粮草日益紧张。如果大军开拔,远袭河东,一路之上,粮草补给怎么解决!十几万军队,吃什么,喝什么,不等攻取河东,恐怕行军途中,夏军便会饿死一半。

直到此刻,窦建德越来越不理智了。他与众多夏军将领一样,急于和李世民决战,突破虎牢关,尽快结束洛阳战事,借此休整,补充兵力、粮草。岂不知,窦建德急于决战的想法,正是李世民所希望看到的。

之前,李世民定下缠斗之策,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窦建德主力拖在虎牢关,逐渐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等到夏军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便是全线反击的最佳时机。现在看来,这个时机,显然已经成熟了。与窦建德一样,李世民觉得,既然决战时机已到,就没有必要和窦建德继续纠缠下去,应该速战速决,一战灭掉窦建德主力。

事实上,无论是李世民,还是窦建德,他们心里清楚得很,虎牢关一战,唐、夏双方比拼的,无非就是耐心;谁只要最先失去耐心,最先沉不住气,谁就会输掉整个战争。结果,窦建德最先没有沉住气。

此时的窦建德,早已方寸大乱,完全失去了理智与判断,只想马上和李世民进行决战,结束战争。因此,窦建德贸然决定,率领夏国大军,主动出击,向李世民发起进攻。摆明了,窦建德打算背水一战,要和李世民决一胜负。此战的最终结局,大不了鱼死网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只不过是窦建德的一厢情愿,他想要鱼死网破,李世民却不想。恰恰相反,李世民正在张网以待,捕捉窦建德这条大鱼。可以说,李世民等的就是此刻。他清楚,窦建德迫切求战,肯定会率大军倾巢而出。一旦窦建德自己动起来,李世民便有百分之百的必胜把握,一举将其歼灭。

最后的决战,马上就要到来。在李世民看来,虎牢关之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唐军能否最终拿下洛阳,以及未来天下大势的走向。攻取洛阳,破郑灭夏,从此之后,李唐王朝入主中原,成为北方、中原的主宰者。大唐一统天下,也必将势不可挡,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大唐铁骑纵横天下的步伐。

所以,对于虎牢关决战,李世民胸有成竹,胜券在握。这位从十六岁就开始从事军事活动,多年以来所向披靡的大唐战神,他坚信,强弩之末的窦建德,失败是注定的事情。这一战,大唐一定是终极的赢家。

终于,李世民一直期盼的决战契机,出现了。随后,李世民开始慢慢“收网”,他要对窦建德动手了。

当时,窦建德已经打定主意,准备和李世民决战。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无意间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根据唐军密探侦察回来的消息,窦建德听说唐军的草料快要用完,欲在黄河以北放马,便准备厉兵秣马,奇袭虎牢关:

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于河北,将袭武牢。 (《资治通鉴》)

所谓的唐军草料即将用尽,要在黄河以北放马,也许就是李世民放出的风声,故意误导窦建德。没想到,窦建德竟然信以为真,准备出动大军,袭击虎牢。不难看出,此刻的窦建德,已经完全丧失了冷静的判断。

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既然窦建德意欲奇袭虎牢关,不妨就“成全”他。李世民利用窦建德速战速决的心理,给他设了一个圈套,将计就计,制造假象,以此迷惑窦建德,让窦建德自己跳进这个精心布置的陷阱里。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一,也就是五月的第一天。李世民亲率麾下玄甲军精兵,北渡黄河,向南进逼广武,假意打探敌情。趁着间隙,李世民顺势留下了1000多匹马,在黄河边上放牧,引诱窦建德,当天晚上,返回虎牢关。

要知道,在冷兵器战争时代,战马是必不可少的军事物资,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粮草。一个国家,如果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出动的兵力,至少十万大军;而每个士兵,则要配备两到三匹战马。

为了引诱窦建德上钩,李世民一下就留下了1000多匹战马,看来是下了很大的赌注。如此巨大的诱饵,你要说窦建德完全不动心,是不可能的。只要窦建德率领大军,倾巢而出,前来抢夺战马,李世民便能与其进行决战。并且,李世民有绝对必胜的把握,将十几万夏军斩于马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今,一切尽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中,只等窦建德上钩。那么,面对李世民抛出1000余匹战马的诱饵,窦建德到底会不会上钩,走进李世民精心编制的陷阱与圈套呢?

终极的较量,即将就要掀开战幕,李世民和窦建德两个人,摩拳擦掌,严阵以待。一向战无不胜的秦王李世民,在最后的虎牢关决战中,又是如何以少胜多,缔造战争奇迹,击溃十余万夏国大军,生擒河北霸主窦建德,甚至最终兵不血刃,迫降王世充,灭亡郑、夏两国,拿下洛阳城?

同样,在擒获窦建德、迫降王世充、破郑灭夏、攻取洛阳之后,李世民又是怎样指挥唐军,席卷河南、河北,尽收郑、夏全境,实现李唐王朝统一中原的战略宏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之主?这场影响隋末唐初乱世格局,历时十个月的“洛阳之战”,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圆满收官?

最新小说: 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 武成年后 我家娘子太粘人,女帝大人吃醋了 在不懂爱的年龄遇见爱 极品假太子 [原神]全提瓦特都是我爹 大明:嘉靖修仙啦 乌鸦嘴传奇好的不灵坏的灵 红楼,宁府书香门第 年轻气盛八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