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艰难的朱允炆(1 / 2)

朱元璋老年时空。

当朱元璋看到大明第二位皇帝是朱允炆的时候,内心之中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波动。

毕竟太子朱标已经死了这么多年,朱允炆是他现在最大的指望,即便这个孙子有些差强人意,但他现在已经没得选了。

曾经的太子朱标是汇聚了朱元璋一生心血的接班人,然而这个最完美的接班人却英年早逝。

至于朱允炆,其实朱元璋从一开始就看不上自己的这个孙子,因为他比朱标差的太远了,从小就不怎么聪明,如果朱雄英还在的话,也不至于是这个结局。

所以朱元璋望着天幕叹息一声,随后吩咐掌印太监准备一个大铁箱子,在里面放入僧衣、僧帽、牒文和银子,这算是给朱允炆安排最后一个退路吧。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给朱允炆留下一道密诏,让他今后不可削藩,重用贤臣,尤其是耿炳文这位善于防守的名将一定要重用!这样才能防住燕王朱棣的进攻!

……

朱允炆在位时空。

朱允炆早就知道燕王朱棣要造反,他不相信自己手握百万雄兵还会输给朱棣!

所以他准备先下手为强,让耿炳文带兵讨伐朱棣,并且让黄子澄等人撰写讨贼檄文,罗列燕王朱棣的罪状,这样就可以出师有名了!

……

此刻的朱棣急的团团转,因为他手里根本没什么兵马,怎么应对朱允炆的大军?

即便他还像以前那样装疯卖傻,估计他的这个大侄子也不会放过他啊!

所以思来想去,朱棣最终决定起兵造反,因为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

此时天幕已经开始介绍大明的第三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

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宗朱允炆继帝位,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 。

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难”之师,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踪 。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迁都北京。

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 ,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曾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第河、库页岛等地,扞卫了领土的完整。

西北设置哈密卫 ,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

文化上,修《永乐大典》 。

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日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北征返师途中病死,享年六十五岁 。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封朱棣为燕王,又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的宗人府,掌皇族内部事宜。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

因此,分封诸王便是要让藩王拱卫皇帝,以维护朱家皇朝的统治。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元璋颁布《昭鉴录》,四月,颁布《祖训录》给朱棣等藩王,令他们抄写在王宫正殿和内宫的东壁 ,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优劣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

朱棣在宫廷中要遵守繁琐的礼仪制度 ,经常要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

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 ,使他们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

自此之后,朱棣先后三次被派往凤阳常驻,在练兵演武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间生活 ,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史载朱棣在凤阳时“民间细事,无不究知”,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朱棣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

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

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

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

最新小说: 叫姐 妃我本色 奇迹是有代价的 重生修仙仙动世界 灵气复苏:从菜花蛇进化成神龙 想偷人生?玄学真千金你惹不起 洪荒:人在封神,吾乃冥帝 女将军被我拐成了世子妃 小道往这一坐,就是半个娱乐圈 逐梦天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