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去世的消息于13日传至淡水。
此时,林羽已经在淡水修整了近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中,南路军的势力范围有所扩张,成功接收了平山、海丰、陆丰等地。
许济打着主力部队的旗号行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平山、海丰、陆丰等地的守军竟吓得望风而逃。
虽然许济一枪未发便轻松接收了这些地方,但林羽并未因此而感到过多的喜悦。
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地方地形开阔,缺乏天然的防御屏障,易攻难守。
而当下局势复杂,他深知自己随时可能回师平叛。
一旦如此,这些地方的防守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投入过多兵力防守得不偿失,放弃又心有不甘,着实不值得耗费过多精力去坚守。
林羽听闻孙先生去世的噩耗,决定次日在淡水举行一场庄重的追悼会。
追悼会那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孙先生的离去而哀伤。
淡水城中心搭建起一座简易木台。
木台顶端的横幅写着“追悼孙总理暨东征阵亡将士公祭大会”。
横幅四周松柏环绕,点缀着朵朵白花。
木台正中央悬挂着孙先生的大幅照片。
会场上,一片肃穆,白色的挽幛随风飘动。
八名校军教导师战士分列左右,持枪护祭。
大会上聚集了前来参加公祭的各界群众,人人臂上戴着黑纱,胸前佩着白花。
林羽身着黑色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朵白色的小花,他面容凝重,双眼含泪,站在最前方。
不过,他并非是因孙先生的离世而真正悲伤。
因为自孙先生北上之后,他便认为孙先生已经故去。
今日他的悲伤,主要源于对阵亡将士的伤痛。
这些阵中的王者,不仅有他亲自教导的学生,还有曾经与他一同在欧战的铁血兄弟。
这些人将他视作坚定不移的信仰,对他满怀尊崇与信任,心甘情愿地追随他的脚步。
然而,命运却如此残酷,他竟带着他们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的深渊。
他们曾经怀着满腔的热血与豪情,坚信在他的引领下能够开创出一片光明的未来。
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只因心中有林羽这面旗帜。
但未曾料到,最终的结局竟是这般凄惨。
战斗时他们无暇思考,此刻悲伤难以抑制地涌上心头。
这种感受,若非身处其中,实难体会。
林羽心中暗下决心:“弟兄们,一路走好,等革命胜利那天,我一定给你们建一座不朽的丰碑。”
林羽走上祭台,声音低沉地宣读祭词:
“维中华民国14年3月14日,弟子林慕之致祭于总理孙先生之灵前曰:
呜呼!先生溘然长逝,举世同悲。山岳崩颓,河川呜咽。吾等哀恸,心肝俱摧。
先生生于乱世,志在救亡。倡三民之义,启民主之窗。奔走呼号,不辞劳伤。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忆昔先生组织同盟,聚志士于一堂……去岁临别北上,以军校既成、继起有人、主义能行、虽死无憾之语告慕之……
今先生已逝,然精神不朽。吾等当承先生之志,继先生之业。奋发图强,不懈努力。为民族复兴,为国家昌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伏惟尚飨!”
祭词读完后,张明达惊讶地看向林羽。
他第一次发现这个黄埔校长居然有这么大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