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里的百姓们,有了新的谈资。
朝堂上的官员们,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宠物市场上的鹰隼价格,也恢复了正常。
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但是,有些东西,一旦留下印记,就再也无法完全抹去。
“爱鸟”、“藏雕圣手”这些标签,不论真假,已经如同影子一般,与汉武帝刘彻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在提及他的丰功伟绩时,可能总会忍不住在心底,或者在私下里,加上那么一句“可惜就是有点怪癖”。
这对极其看重自身形象和历史评价的刘彻来说,无疑是一种长久的、难以忍受的折磨。
为了“洗刷”这个污点,为了重塑自己“千古明君”的光辉形象,刘彻可能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
他可能会更加倚重卫青、霍去病等战功卓著的将领,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试图用赫赫武功来掩盖那段尴尬的“绯闻”。一场场对匈奴、对西域、对南越的战争,或许会因此而变得更加频繁和酷烈。
他可能会在内政上,表现出更加“励精图治”的一面,推行一些新的政策(无论好坏),以显示自己的“英明”和“务实”,证明自己并非沉迷于“玩物丧志”的昏君。
但同时,天幕带来的羞辱感和深刻的不安全感,也进一步刺激了他内心深处的控制欲。
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欲,变得空前强烈。未央宫的守卫更加森严,任何可能窥探到他私生活的行为,都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他对宫廷内外的言论控制,也可能变得更加严格和残酷。那些曾经被他容忍的、东方朔式的滑稽调侃,如今可能会被视为“大不敬”。任何敢于议论、猜测皇家“秘闻”的人,都可能面临廷尉府的严酷刑罚。
这位大汉天子,在经历了天幕的“洗礼”后,或许会在某些方面展现出更强的“进取心”,但他的猜忌、多疑和控制欲,也无疑会变得更加深重。这对整个大汉王朝的未来走向,是福是祸,尚未可知。
而对于所有朝代的观众来说,经历了这第三轮的“公开处刑”,他们对天幕的“套路”,似乎有了更深的认识。
天幕似乎并不在乎“爆料”的内容是否真实,它更在乎的是,是否足够离奇,足够具有话题性,足够颠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固有认知。
从朱元璋的底层辛酸(被扭曲),到秦始皇的科幻妄想(被捏造),再到汉武帝的禽类绯闻(被杜撰),一次比一次荒诞,一次比一次……接地气?(至少后两个更像是现代网络段子)。
人们的恐慌感,或许真的在逐渐降低。毕竟,除了丢脸和引发一些社会混乱,天幕似乎并没有展现出直接的物理攻击性。
但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对下一个“受害者”的猜测,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病态的“吃瓜”期待感,却在持续升温。
“明、秦、汉……都轮过了,下一个,该轮到谁了?”
“会不会是唐?唐朝那位太宗皇帝,不是也挺有名的吗?”
“还是宋?听说宋朝皇帝都比较……文弱?”
“照这趋势,越有名的皇帝,越容易中招啊!”
各种各样的猜测,在各个时空的茶馆酒肆、街头巷尾流传着。
人们在不安中,等待着下一次“大戏”的开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