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起义的消息,宛如一声春雷,唤起了饱受摧残的百姓,各地群起相应,起义军的进展异常顺利。
起义时,除了陈胜、吴广各执一把从朱张二人手里夺来的剑外,士卒们手无寸铁,只能用木棍做武器。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打出了扶苏、项燕的旗号,称自己是他们的队伍,以壮声势。
实际上,扶苏、项燕的名号并未传开,百姓压根儿就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因为“大楚兴,陈胜王”的神谕,很快就家喻户晓了。人们都知道这支队伍是号称“将军”的“陈王”的。
首当其冲的攻打对象自然是离他们最近的大泽乡。
大泽乡是一级政府机构,又有驿站,有驻守军队。原本以为首战会是一场恶斗,陈胜、吴广身先士卒,手持利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哪知起义军到来时,士卒们纷纷放下武器,要求加入起义队伍。几个秦人军官,见掌握不了队伍,偷偷潜逃了。
起义军兵不血刃,拿下了大泽乡,吸收了士兵和百姓后,队伍一下子壮大到三千多人。
拿下大泽乡后,起义军势如破竹,相继占领了泗水郡的蕲县、铚县,砀郡的酂县、谯县,陈郡的苦县、柘县,声势大振。
此时的起义军,兵员不断膨胀,打到陈郡郡治所在的陈县时,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好几万人。
攻陈县时,起义军首次遭遇到了有组织的抵抗。
当时,闻报各县纷纷落入起义军之手,郡守和县令非常恐慌,于是决定一同回都城咸阳报告这一巨变。
应该说,这是明智之举。一来可以让朝廷了解真实情况,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二来也离开了摇摇欲坠的是非之地,保全了性命。
郡守临走前,叮咐郡丞一定要守好城池,等待朝廷的处置。郡丞神色凝重地接受了重托。
当时,秦朝的军队分京师兵、边兵和地方兵三部分。
京师兵和边兵是秦军主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是帝国大厦的支柱。
地方兵则负责维护地方治安,驻扎在郡县,战斗力比京师兵、边兵弱得多。他们兵力少,兵源也主要来自当地,与朝廷是两条心,因此,当起义军攻城略地时,他们大多放下武器,破城后加入到起义军行列。在攻打起义军时,无论对手强弱,地方兵几乎是每战必溃,转而投向了起义军。地方兵事实上成为了起义军的预备役。这是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陈县,边兵不过千人。闻听起义军来攻,郡丞就命令军队上城防守。
攻城的起义军有三万多人,由裨将田臧指挥,都尉吴广亲临前线督战。
看到黑压压的起义军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士卒都面露惧色。郡丞虽然表面沉着,内心却是绝望的,预感到今天就是生命的终点,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攻城之前,吴广照例命令士卒将劝降信射向城楼。
信中号召城中父老、士卒杀掉长官,开城迎接起义军。
消息传开后,原本就没有斗志的士卒,越发的人心涣散了。
随着进攻的战鼓“咚咚”响起,弓弩、炮石阵阵飞向城头,攻城战士的喊杀声一声比一声瘆人,守城的士卒纷纷下城逃避。
这时,“咚咚”的撞击城门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下了城墙的郡丞赶紧命令士卒去守城门。
多数士卒充耳不闻,各自四下散去。只有百十个来自秦地的士卒,跟随郡丞冲向城门。
到了城门时,城门已被撞击得摇摇晃晃了。
随着“咣当”一声巨响,一扇城门倒在了地上,另一扇城门歪斜着靠向墙壁。
郡丞见状,就挥着剑冲向涌进来的起义军战士,那百十个士卒挥戈持矛跟随其后。
双方在城门洞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起义军人多士气旺,秦军士卒虽然训练有素,却处在穷途末路,没过多久,郡丞和士卒就倒在了剑戈、棍棒和战士的脚下。
陈县被攻克了。
不久,整个陈郡及周边地区,都控制在了起义军手里,起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谢谢您的青垂与支持!)
(活动时间:5月1日到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