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一愣,与传闻不同呀。心里半信不信,接着问道:“看来你也发过蒙,就不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悠然心会,乐何如之。”
傅忠反问:“年年辽海,文章何处能哭秋风。”
朱标晒然一笑,“天下不会总处在杀戮之中,太平之世,还得文以载道。”
傅钟没想到朱标对读书一事如此固执,他并不知道朱标没有看中自己。想了一下说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那是士子们的事。马踏边关、开疆拓土才是武人的本色。”
有这样的才华,怎么会是大字不识之人,朱标这才放下心来。
人心就是这样,既得陇便望蜀,先前还在为傅钟大字不识担心,现在又为他以武夫为名,不好读书担心。九妹是多么博学的人,没有共同语言,一生当多无趣。
朱标恨铁不成钢说道:“醉里挑灯看剑,醒后倚马成书,辛弃疾榜样在前,谁说武夫不爱诗书。”
看着朱标怜惜的目光,想起他是历史上学问悠深的太子,连他的弟弟永乐大帝都心服。不拿点特别的东西,怎么引起他的注意。不引起他的主意,又怎么插手他的病情。
傅忠侃侃回道:“汲汲于辞藻华丽,矛盾百出的故纸之推,荒废的是自己的人生。不能自成一体的学问,本人不屑学之。辛弃疾也说过,‘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这就不是能读什么书的人所说的话,古人的文章,单独拿出其中的一篇,那叫一个条理清楚,逻辑分明。你要看他的全集,前后矛盾,混乱不堪的地方甚多。
朱标心里响起一片惊雷,得读多少书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师傅都是当世大儒,偶尔问起自己的疑惑,比起那些老先生前言不搭后语的强解,傅钟的见解令他折服。
正想说人不可貌相,傅忠却一表堂堂。
朱标心里已是认定,有了父皇和自己背书,九妹应该不会反悔。他隐约说道:“你坐,你坐,不必拘礼。我家九妹平时最喜读书,与你年纪相仿,想起来才有此一问,用心可不要多心哟。”
果然如此,傅钟心里暗笑。
不过,太子是君,自己是臣,难得他竟然解释。怪不得人人都敬重太子,有此风度,就是明君气概。
傅忠改容回答:“长兄当父,我家也有妹妹,将心比心,我能理解。”
就连家长里短都如此精到,朱标稍稍挑明道:“可见道听途说,不能当真。母后在天之灵,心里不知会有多高兴。”
傅钟心里一愣,道听途说?看来寄身在此世有些不堪,倒不知是怎么回事。
按朱标所说,马皇后希望朱珣嫁个知书达理的人物。
寄身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寄身,为了替寄身争气,傅钟恳切说道:“人生最煞风景的事,莫过于彩凤随鸦,其实是两相耽误。程度不一,爱好不同,磕磕碰碰又怎能过好日子。为了前生的注定,牛角挂书、焚膏继晷,我又何妨。”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朱标纵声大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闻取人,失之傅忠,你有此心,是我妹妹之福。我心深慰。”
屏风后传来一阵轻微的颤动,傅忠从缝隙中看去,露出了一抹蓝色。
也不知公主看不看得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