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年刊行的《中国研究史人门》已将陈寅恪所著《魏晋南北朝史略论稿》及《隋唐制度渊源论略稿》列入必读课;《亚细亚历史研究大门》也有类似说明,可见其普及之广与受重视程度之深。
陈寅恪通多种语言,和语言学家赵元任,被认为是语言的天才人物。能说四五种,能听懂七八种,能看十四种。过去人们盛传陈寅恪精通二十几种中外文字,看来并非夸张之辞,从他留学德国期间留下的部分笔记本来看,除了英法德日等我们今天流行的外,还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鲜文、卢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古波斯文、希伯来文、东土耳其文等十六种文字,难怪季羡林先生用了“泛滥无涯”四个字来形。
文人不自由,学人更不自由。1944年,陈双目失明,眼睛看不到了光明,但他走到哪都是一个光明的人物。1962年,陈不幸滑倒,左腿骨折,没能接复长期卧榻。可就是这样一个只能卧着的人,成了那个时代最“**”的人。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曾对陈寅恪做过两件事:其一,是送面粉给陈氏。当时生活物质极端缺乏,据陈哲三《陈寅恪轶事及其著作》所述,“大概有日本学者写信给军部,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军部行文香港司令,司令派宪兵队照顾陈家,送去好多袋面粉,但宪兵往屋里搬,陈先生陈师母往外拖,就是不吃敌人的面粉。
其二,是“闻香港日人以日金四十万园强付寅恪办东方文化学院,寅恪力拒之。”1948年12月,国民政府开始了“抢救学人”的活动。当时,北平已经被解放军重兵围困。即使这样,国民政府还是派专机把陈寅恪接到了南京,因为国民党把他(指陈寅恪)当国宝。蒋介石去逃离台湾前,曾亲自登门劝陈一起去台湾。
蒋离开大陆后,还多次派专机来南京接陈寅恪,但都被陈拒绝。蒋还通过胡适、傅斯年等力劝,几经夷犹,陈夫人还曾一度滞留香港,最终却决定留在广州。
在台湾,蒋一直很后悔,他觉得自己没能把国宝抢救出来,让他落入了**之手。而陈从此豹隐岭南。先任岭南大学教授。后来,岭南大学为中山大学合并,改任中山大学教授。
解放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专门派人看望他,转达党和国家对他的关怀。他的腿跌伤以后,周总理曾亲自过问医院的治疗方案。
gd的铁碗人物,陶铸一直给他大陆知识分子难以奢望的待遇。陶铸任中南局书记期间,对陈寅恪的治学和工作极为关心。“因他目盲腿残”特专派三名护士照顾他的生活。
由于陈寅恪残存的视力只能微弱地辨别白色,故在他院子里特意修一条白色甬道,使这位老人在工余散步时不致跌倒。陈转任中大教授后,他的工资待遇在在中大以及全国的教授之中都是最高的。
陈毅,周扬,胡乔木等对他都十分尊重,到广州时都专门前去拜访,并同他探讨文史学术问题!陈寅恪还当了学部委员。对于学部委员的选举,张稼夫说:“在这个工作中,矛盾最尖锐的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他是这个学科的权威人士,不选进学部委员会不行,他下边一班人也会有意见。若选他进学部委员会,他却又一再申明他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只好请示**,**批示:‘要选上’。这样,陈寅恪就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部委员会。
毛公访苏,斯大林曾问起陈寅恪的行踪,状甚关心。原来是他的著作《中国革命问题》中引用了陈寅恪著作中的很多材料。还有英国女王访华,专门提及陈寅恪,还专门去拜访陈。
其实,陈寅恪在九十年代的走红,并不只是因为人们对其学识的钦佩,不是由于其传奇的人生,而更多是源于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
在政权更迭、时势变迁的大时代里,独有陈寅恪等少数人能**而不改,坚守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竭力维护着一种不合时宜的精神圣洁。他毕生的信念就是“**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威之时,他仍然主张不学马列,保持了一个学人所应有的气节。
1949年以前,他拒绝了国统区的权势**,49年以后仍然拒绝了**邀其入阁的要求。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陈寅恪在为他的碑文写下“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可商;惟此**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词句时,可曾想过,这也正是自己一生的写照?
1953年,陈寅恪的得意门生汪某从bj奉命专程到广州劝驾北上,就任中国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
陈寅恪提出两项条件:1.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且不学习政治。2.请毛公(泽东)或刘公(少奇)开一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这两项要求当然不可能得到满足。陈先生自己也心知肚明。
他只不过是以此为借口,谢绝北上而已。否则,天子门下,要不“树新义,负如来“”,困难就会大得多。岭南毕竟山高皇帝远,相对较易闪避。这正是陈寅恪的高明之处。
此后,全国学术界即暗暗流传“陈寅恪公然提出不学马列“的故事。唐夫人曾亲口对汪说:陈最讨厌看到别人写文章时提到马列主义,看到就头痛。陈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明确说道:“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在当时几乎是仅见的,惊世骇俗。
1957年全国反右,定寅恪恪为“中右”。第二年,文化界“厚今薄古”运动,指寅恪为封建主义立场之种族文化论者,郭沫若又发表《关于厚今薄古问题》:“就如我们今天在钢铁生产等方面十五年内要超过英国一样,在史学研究方面,我们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在资料占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
从这话的一方面就可以看出郭沫若之辈的极其可笑,竟然要用举国之力和陈寅恪一人在史料掌握方面作竞赛,另一方面从反面证明了陈氏史料功夫实在非常人所能企及。
同是研究《再生缘》,郭沫若可以尽可看到当时的珍贵资料,包括bj图书馆馆藏、郑振铎捐赠的“海内孤本”,陈寅恪就看不到。他只能凭记忆搜索,请助手查找,最兴师动众的也不过是靠“私谊”请外地的学生帮忙,条件差到哪里去了?
郭沫若可以在全国学术界众所瞩目的《光明日报》上以“排炮”的方式发表一连串文章,陈寅恪却只能以“偷渡”的方式,由章士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出境外刊行。
这就是知识分子的骨气,这就是中国的希望。不久特殊时期来了,陈寅恪的厄运也来了。虽然期间,陶铸为国务院副总理,特指示gd省委善待寅恪,然而红卫兵置之不理,反而逼寅恪交待与陶铸的关系,想借此整跨陶铸。
当时陈已经“体弱、多病、目盲、膑足”,红卫兵就占据了陈宅对面的办公楼,整天用高音喇叭往陈宅呼喝口号,而且还冻结了寅恪夫妇的工资,可想寅恪先生是多么艰难潦倒。
更可恨的是,他们还用武力赶走了陈的助手黄萱及和陶铸派给陈的三名护士,在屋内遍贴大字报,抢掠物品撕毁文稿,如寅恪自传《寒柳堂纪梦》,一时家徒四壁。陈不屈服,他们想到抬他去礼堂批斗,陈夫人阻拦被打成重伤,刘节于是自愿代寅恪受批斗。红卫兵问刘有什么感想,刘答道:“能替恩师受批斗,是我一生的光荣。”不久陶铸被批斗,红卫兵问他为什么庇护寅恪,陶正色回答:“你们如果有陈寅恪的水平,我也那样对待你们。”
1969年,中山大学之造反派抢占了陈的住宅,强迫他迁到环境污浊不堪连乞丐都不住的地方。即使这样,红卫兵还不放弃,除了身体的折磨,还每天对陈进行无休止的审问和思想改造。盲目、膑足,只不过是上天赐予的**折磨;在动荡年代所遭受的人格侮辱,才是心灵最深处的苦痛。
10月7日后陈寅恪去世,若甘年后,人们才听到昆仑倒塌的声音。晚年的陈寅恪“体弱、多病、目盲、膑足”的,随着政治高压的加强,发表、出版自由都丧失了,还有时时刻刻红卫兵的迫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难以想象,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85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
此外尽管,国忘记了他,但陈没有忘记家国。当中印战争结束,**密拟以麦克马洪线为准谈判边界问题,但当时却无人知晓,**思考一晚上想到了陈寅恪。当时寅恪已被打倒,早已双目失明,但他凭借记忆历数每段每句当在某书某页,从而向政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证据,保证了我国在谈判中占了主动,保证了我国在那次谈判中不失领土,可他却被那个时代那个家国无礼地愚弄了。
读陈寅恪那是一种“啼血”,鲜血在譬喻、典故、成语中一滴一滴地向外渗露。我们希望,墨写的文字能去替代血写的事实,我们希望历史在汲取了经验教训后忘记那一段历史。
陈寅恪是了不起的,我们学不来,但我们可以学习他那种高贵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有声明显赫的学者,有各种各样的名家,有旷古绝今的伟人。
但就是没有大师。如果我们从来就没有过,那我们也认了。可公认的是,我们曾经有过为数不少的大师,如陈寅恪。大师何处去了?很多年了,我们希望留学生中有大师出现,我们没有看到大师的出现我们看到的是人才的外流。(http://.)。自80年代以来,人们争先恐后的向国外涌去,去欧罗巴、去美利坚、去澳洲、去日本、去加拿大,去随便什么听说是发达繁荣的地方,去寻找财富、希望和梦想。于是,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住华使馆门前排起了等待签证的长龙,大学生们忙着考托福或gre,女孩子以嫁给老外为荣,官员们把子女送往美国或西欧去读书,即将出国和已经出国的人总是成为人们艳羡或嫉妒的对象。许多人把一生的赌注压在出国上,他们天真地以为,一旦出了国,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不能实现的梦想就都可以实现了。没有多少人是出去了还想回来的。也许在还没有出去以前。
他们就在想着,只要能出去,老就再也不回来了。如果当今有人像陈寅恪懂那么多外语,早就进外企了,如果当今有人像陈寅恪那样有才华,早就代言去了。当然,更多的人,肯定是永远的留在了国外,把他乡当作故乡。一个国家科技落后,一攻就破,一个国家人文落后,不攻自破。中华文化曾受到致命摧残,道统中绝,后继无人,我们希望留学生中有另一个陈寅恪,有一个大师,而不是太多的理性工具。“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第二卷终
\u003cahref=\u003e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u003c/a\u003e\u003ca\u003e。\u003c/a\u00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