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巨浪 > 序 不一样的历史 九

序 不一样的历史 九(2 / 2)

这一方式,也成为了帝国今后进入战争状态的标准模式。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之后,帝国内阁只具有行政权,而没有立法与司法权。在陈永华上任之前,帝国议政院通过了第三次宪法修正案,明确了帝国的交战权由议政院掌握,内阁首辅只有在得到议政院的支持之后,才能行使宣战权。

也就是说,帝国内阁首辅要想调动军队执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必须获得议政院的支持。

从议政院以高票数通过授权首辅对倭寇,以及在暗中支持倭寇的日本采取军事行动来看,当时帝国东南沿海的倭患确实相当严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帝国的安定与和平,更对帝国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实际上,情况并没有想像的那么严重。

以帝国的实力,即便日本倾国而为,也难以对帝国构成威胁。

导致绝大部分议员支持发动战争的原因只有一个:海外市场!

到陈永华出任帝国首相的时候,帝国的商人已经完成了对欧洲的侵略性扩张,帝国出产的商品充斥着欧洲的大小城市。

当时,帝国最强大的五十个商业家族成立了联盟,联手打压欧洲本土资本家。

方法很简单:超低价倾销。

通过倾销的方式,首先压垮欧洲的本土资本家,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再通过垄断获得高额利润,从而掠夺欧洲的财富。

加上帝国在直布罗陀设立要塞,并且永久性的保留了一支舰队。

欧洲国家根本无力与帝国抗衡,更难以与帝国竞争。

可是,资本家的胃口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

完成了对欧洲市场的占领之后,帝国资本家开始寻求新的海外市场。

当时,不管是初具规模的美洲市场,还是正在开发的新大陆(大洋洲)市场,乃至以出产原料为主的非洲,都难以满足帝国资本家的庞大胃口。

真正能够填饱帝国资本家肚皮的只有处于闭关锁国中的奥斯曼帝国。

问题是,一时之间,大明帝国还无力攻打奥斯曼帝国,而且也没有任何攻打奥斯曼帝国的计划。

如此一来,帝国资本家的目光回到了帝国周边地区。

南洋早已成了帝国的后院,且人口稀少,分布广阔,难以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

南亚地区的开发还在进行之中,且氏族力量强大,如无充分准备,难以一举占领。

朝鲜半岛更是穷山恶水,而且朝鲜王室也没有什么好压榨的。

最终,剩下的就只有给帝国惹来不少麻烦的日本。

当时,日本内战已经结束了数十年,通过对外掠夺,日本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日本的人口并不少,而且是岛国,缺乏足够的防御纵深,非常适合帝国海军作战。而帝国海军又是帝国对外扩张,为帝国资本家开辟海外市场的急先锋。

随着帝国东南沿海倭患加剧,那些由资本家控制的议员自然顺水推舟的支持陈永华发动对日战争了!

另外,德川幕府的很多行为也确实是在自寻死路。

内战结束后,德川幕府一方面讨好大明帝国,一方面向大明帝国学习。当时,最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就是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

到陈永华执政时,日本通过走私,盗取等等方式,已经建立起了最基本的纺织业,以及好几家钢铁厂。

为了保护民族资本,德川幕府选择了一条让大明帝国资本家极为不爽的道路。

闭关锁国!

也就是说,德川幕府向输入日本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此降低大明帝国工业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然后利用征收的高额关税补贴民族企业,降低民族企业产品的成本,提高民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另外,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学习能力。

在保护民族企业的同时,德川幕府还向出口到大明帝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日本产品提供高额补贴,从而变相的降低了日本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提高了日本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当时,在琉球王国,朝鲜王国,以及南洋地区,日本纺织品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忍无可忍!

在此情况下,大明帝国的资本家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结果可想而知,以日本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是大明帝国的对手。

不说别的,帝国东洋舰队出现在东京湾,就为德川幕府敲响了丧钟。

战争以一面倒的形式开始,并且以一面倒的形势结束。

明历三百零七年(公元1675年),帝国海军陆战队杀入江户城,生擒日本天皇。次日,日本天皇代表与袁承宗签署早已拟定好的《开关通商条约》。

至此,日本全景向帝国商人开放,并且由帝国委派的总督制订日本海关关税,其二十年之内的海关收入全部作为日本对帝国的战争赔款。

该条约是历史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不平等条约。

日本不但丧失了国内市场,还丧失了最基本的国权。更重要的是,日本被迫承认帝国总督在日本的最高权威。

半年之后,德川幕府瓦解。

到明历三百一十三年(公元1681年)的时候,日本已经成为了帝国在海外最大的独立市场。

当然,日本与大明帝国的恩怨并未就此结束。

最新小说: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嫡女重归 万历小捕快 九州立志传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边的月亮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归藏 穿越大唐当股东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