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2 / 2)

意义的一项决定。因为不上几天,这项决定便得到了两头落空的结果,从而导致德

国军队有史以来最为丢脸的失败,它确定了希特勒永远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千秋

万代的第三帝国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哈尔德将军惊惶之至。在乌克兰维尼察附近的“狼人”大本营(7月16日,希

特勒搬到这里,为的是离前线更近一些)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参谋总长哈尔德

极力主张集中主要力量打下斯大林格勒,并试图解释,德国陆军根本没有力量能在

两个不同方向同时进行两场强大的攻势。希特勒反驳说,俄国人已经“完了”。哈

尔德便竭力使他相信:根据陆军的情报,情况远非如此。

[这天晚上哈尔德在日记上忧郁地写道]对敌人的力量一直作过低的估[917]

计,达到了可笑的程度,并且越来越具有危险性。在这里要想认真地进行工作已经

不可能了。凭着浮光掠影的印象作出病态的反应,对形势及其发展前景毫无估计的

能力——这些使这个所谓“领导”具有一种极其特别的性质。

哈尔德担任参谋总长职务的日子也已屈指可数了。后来他在回想当年的情况时

写道:希特勒的决定与自古以来公认的战略、战术原则不再有共同之处。他的决定

是一种狂暴的天性在一时冲动下的产物,这种天性不承认可能性是有限度的,而只

凭愿望和梦想行事??关于哈尔德所说的最高统帅“对自己力量病态地估计过高,

对敌人力量有害地估计过低”的情况,他后来谈过这样一桩事情:有一次,有人把

一份非常客观的报告念给他听。报告上说,斯大林于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以北、伏

尔加河以西地区仍能集结100万到125万生力军,在高加索的50万人还不包括在内。

这份报告并证实了俄国为前线生产的坦克每月至少达1200辆。希特勒未等听完,便

攥着拳头、嘴角挂着白沫,把念报告的人大骂了一顿,不许他今后再念这种愚蠢的

废话。哈尔德说:“用不着有未卜先知的天才,也能预见到一旦斯大林把这150

万大军用于斯大林格勒和顿河侧翼,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我十分清楚地向希特

勒指出这一点。但是结果却是解除了我陆军参谋总长的职务。”

这事发生于9月24日,早在9月9日,哈尔德听凯特尔说,握有高加索方面军

队最高指挥权的李斯特陆军元帅已被革职,他便料到下一个该轮到他下台了。凯特

尔还告诉他,元首认为他“在精神上已不能胜任他所担任职务的要求”。关于这个

问题,希特勒在哈尔德24日向他辞行时向他作了详细的解释。

“你我的神经都太紧张了。我有一半是为了你的缘故。我看不值得再这样拖下

去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热情,而不是专业的能力,在你这样的旧

式军官身上,我是得不到这种热情的。”

哈尔德事后评论道:“这种话简直不像是一个负责的统帅说的,而像是一个政

治狂人说的。”弗朗兹·哈尔德就这样下了台。他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和前任参

谋总长贝克将军一样,他的思想常常混乱,缺乏行动的毅力。虽然他有时也反对希

特勒的做法,尽管不起作用,但是仍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其他的陆军高级将

领一样,还是同希特勒合作,并且在一个长时期内助长了他的疯狂侵略和征服。不

过他总算还保持着某些文明时代的德性。他是第三帝国陆军的最后一个旧派的参谋

总长。*继他之后任参谋总长的是库特。蔡茨勒将军。他比哈尔德年轻,是属于另

一类的军官,曾在西线的伦斯德手下当过参谋长。

陆军参谋总长一职曾有一度,特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陆军中职位

最高、权力最大。现在库特。蔡茨勒在任这个职务时,却比元首的一个听差好不了

多少。他一直做到1944年7月发生谋刺希特勒的事件为止。调换一个参谋总长并

不能改变德国陆军的处境。这时分兵两路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军,受到苏

军的顽强抵抗,阻滞不前。10月份一个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

德军逐屋战斗,虽获得一些进展,但损失十分惊人。因为正如经历过现代战争的人

都知道的,大城市中的断垣残壁,十分有利于顽强而持久的防守。俄国人充分利用

这些障碍物,拼命争夺每一寸焦土废墟。尽管哈尔德及其继任者对希特勒作过警告

: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已疲惫不堪,但是最高统帅仍然硬要他们继续前进。

一批又一批新的师投入战斗,但转眼间就在这人间地狱中化为齑粉。

进攻斯大林格勒本来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但是现在却成为目的本身了。

当德国部队已到达斯大林格勒城郊的南北两面的伏尔加河西岸,切断了伏尔加河的

交通时,这个目的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但现在对希特勒来说,能否占领斯大林格勒

已成了一个关系到个人威信的问题。有一次,蔡茨勒居然鼓足勇气向元首[919]提

出一个建议:由于沿顿河一带漫长的北翼战线情况危险,应将第六军团从斯大林格

勒撤退到顿河河曲一带。希特勒听了勃然大怒,厉声说道:“德国士兵到了哪里,

就要守在哪里!”

虽然情况困难,损失惨重,第六军团司令保罗斯将军却于10月25日打电报向希

特勒报告:他估计至迟可于11月10日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听到这项保证兴

奋极了,第二天便发下命令:第六军团和正在斯大林格勒南面作战的第四装甲军团

应准备于斯大林格勒攻陷之后,立即沿伏尔加河向南北两面继续向前挺进。

希特勒并不是不知道顿河侧翼战线所受到的威胁。最高统帅部大事日记的记载

表明,这种威胁曾引起过希特勒的相当不安。但是问题在于:他没有充分意识到这

种威胁的严重性,结果是没有设法去应付这种威胁。他深信局势已在他掌握之中,

于是在10月的最后一天,他和最高统帅部人员及陆军参谋总部撤出了在乌克兰维尼

察的大本营,回到腊斯登堡的“狼穴”。他确实相信,如果苏联果真会发动什么冬

季攻势的话,也只能在中路和北路战线发动。那样他在东普鲁士的大本营可以更好

地进行指挥。

斯大林从西方前线抽调了20个师来应付来自东方的威胁,但是这不起作用。1942年7月23日,中国的蒙古集团军群攻克了新兹库兹涅斯克——比斯克等中小型城市,完成了对新西伯利亚的战略压迫,而得到加强的西方集团军群的一个分支攻克了阿拉木图,西方集团的前锋直地彼得罗巴普罗夫斯克——科克切塔尔一线,对苏俄的乌拉尔工业区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补给问题让这支部队停止了前进——虽然就补给问题而言,中国人做的比德国人,俄罗斯人都要好的多,但是俄罗斯实在是太大了。在没有打通西伯利亚铁路线的同时,中国人无法对俄罗斯人的乌拉尔工业区发动新的攻势,而大胆的机动正是这支军队成功的要素之一。

1942年8月,中国人新组建了30个轻骑兵师,与中国的机械化部队一起开始对中亚地区进行扫荡,俄罗斯人发现,这些有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蒙古人的骑兵部队能够深入数百公里远的地方,对俄罗斯人防线的后方进行袭击,苏联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政策让莫斯科开始尝到了苦果——在民族的问题上,北京似乎做的更好。到1943年6月,中亚地区已经完全在北京的掌握之中了——这让莫斯科彻底的输掉了战争。

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切实的阻挡了中国人的脚步,斯大林成功的把中国人挡在了乌拉尔工业区的前线,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并没有对这两个大城市发动一场激烈的城市争夺战。北京面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罗普的强烈要求——要求对苏俄的乌拉尔工业区发动一场迅猛的攻势,彻底的瓦解莫斯科的斗志,但是中国军队的补给问题开始显现,虽然远东铁路已经跟中国方面的铁路接轨,但是即使是满负荷的运送也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在西方前线,超过500万的军队需要给养,这不是两条铁路线(远东铁路和新疆——阿拉木图铁路线),虽然北京组织了超过10万辆的汽车运送,但是遥远的路程让军官们不得不放缓了脚步,蓄积着力量,等待着进一步的攻势。

1942年9月,严寒的冬季即将到来,中国人包围了新西伯利亚和鄂木斯克,并沿新西伯利亚城外紧急铺设了2条铁路,这足够让在鄂木斯克前线的军队得到足够的给养。中国人打算长期围困这两座要塞化的城市,时间也许在莫斯科一边,但是同样在中国人一边。同德国人相比,中国人的兵员并不缺乏,从战争开始到现在,中国军队虽然损失了377823人,但是新补充的却达到114万人。与德国不同,中国人的战力是逐步增加的,强大的工业力量配合十分充足的人力资源,能够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战争中损失的装甲车、飞机、大炮这些还是让中国一时无法完全补充,这也是无法发动对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的攻坚战的原因之一。

战争一时停止了下来,但是苏联的西方已经在希特勒的‘帮助’下牢牢的站住了脚——德国人已经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了。1942年10月,北京建议柏林进行全国总动员,以补充前线的兵力和武器,否则,北京无法进一步的与德国进行一场联合作战。

在战争机器巨大的消耗下,中国的油田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尽管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石油,但是到1943年底,原油储备似乎已经接近枯竭——这与北京大量的机械化部队和汽车运输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与美国的条约,美国并不阻止北京从美国人那里获得石油,但是在1942开战之后,美国人减少了对北京的石油等其他战略物质的出口——虽然这让北京不快。美国人并不希望北京迅速的击败苏联,他希望德国、中国在对苏联战争中虽然胜利,但是也是一场惨胜。美国人虽然不能参战,但是他已经以提供自愿者的方式加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成员国的军队,基本无偿的提供武器——虽然让希特勒很窝火,但是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还是忍了下来。1942年日本占领东南亚之后,北京似乎要求日本提供一部分石油,但是没有结果,日本缺乏资源,尤其是石油。也许北京在攻占乌拉尔地区之后,石油问题可以得到解决——那里有一个西伯利亚油田,虽然没有完全开发,但是将大大缓解北京的能源危机。

1942年冬,这次,中国军队没有在冬天发动攻势,他的部队在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周围的中、小城市中驻扎了下来,依靠铁路的运输来补给。而中亚俄罗斯人的统治已经崩溃,两个新的国家宣布成立: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北京、柏林、东京、罗马迅速的宣布与这两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让莫斯科对中亚的控制进一步崩溃。12月,受北京控制的新的俄罗斯政府成立,其领袖为流亡在中国东北的一个知名俄罗斯贵族。

北京对苏俄的打击是全面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这让莫斯科无从招架,1942年12月,苏俄有三个新组建的步兵连全部投降了他们在中国军队中的同胞,这对莫斯科的打击是巨大的——虽然他全面封锁了消息,但是北京到处遍布的俄罗斯间谍和飞机传单让莫斯科异常恐惧——斯大林严酷的战场政策虽然在西方面对希特勒的粗劣的政治军事政策收到了巨大的效果,但是在东方,新的俄罗斯人在中国人的指导下逐渐的掌握了俄罗斯人的心。1943年2月3日,被围困达1年又2个月的海参威在没有莫斯科的命令的情况下——斯大林的命令似乎只有一个‘坚守’,向新成立的俄罗斯政府投降——接受投降的是中国人和俄罗斯新政府的联合代表——这让海参威的士兵和人民甚至是在中国人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感到至少没有一个灰色的未来。北京似乎对政治和经济斗争更加拿手。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绝对应该感到失望,他所期望的美国对德、中宣战已经不可能到来——美国人的援助中开始减少了对重武器和飞机供应,很显然,华盛顿不看好莫斯科的未来。的确,这也让德国元首十分兴奋,在新的秘密作战计划和对将军们的演讲中,希特勒勾画了一幅美妙的图案: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德国将在1943年彻底击败苏俄,然后迫使土耳其参战,进入中东的大油田,对埃及进行夹击。在1943年底在印度与日本军队会师,沿着非洲向南进发,把非洲变成帝国的囊中之物。而面对希特勒的盛情邀请——他希望北京能够加入到这一瓜分世界的盛宴中来,但是北京在1943年的新年祝词中再次声明对领土扩张并无野心,中国人只是希望得到自己失去的东西,并不会在对苏战争结束之后加入一场新的战争——这让白宫的罗斯福多少有些安慰。

在轴心国和英美联盟的中间,北京小心翼翼的希望取得一个平衡,让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不过这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

1943年5月初,蓄积以久的中国西方面集团军群(156个师,560万人左右)发动了一场新的攻势,德国人也配合行动在斯大林、高加索方面发动一场新的攻势。6月6日,中国第32、37、40军抵达乌拉尔河河畔的奥伦堡,6月8日,新西伯利亚被攻克,6月18日,鄂木斯克被攻克。7月8日,德、中两国军队在乌拉尔河的阿特劳会师,8月12日,西方集团军群攻克车里亚宾斯克,包围叶卡捷林堡。8月14日,奥伦堡被攻克,乌拉尔工业区全面暴露于中国军队的刺刀之下。9月20日,米阿斯、马格尼拖哥尔斯克、被攻克,乌法、彼尔姆被围困。10月13日,3个师的苏俄军队投降——开创了自战争以来莫斯科军队最大编制的投降,12月,叶卡捷林堡、乌法两城军队投降。中国西方集团军群直抵萨马拉、喀山一线,莫斯科的后方完全暴露,而中国军队的损失并不大。在1943年的战斗中,苏俄军队被歼灭78个师,起义12个师,总共230万人的部队被完全歼灭,而中国军队损失234570人。至此,莫斯科败局已定,即使此刻德国人不发动大规模的袭击,而失去了高加索油田和秋明油田的莫斯科已经不可能坚持下去,更何况,很多新组建的工人师和民兵师开始大规模的投降给在中国人指挥下的俄罗斯军队——这种打击是致命的,他决定了在以后的战争中,不可能再次出现如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莫斯科一样辉煌的保卫战,人民的心不足以支持这样的保卫战。

至1943年秋季末,西伯利亚的战争其实已经结束,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莫斯科的希望,同时也解救了在困境中的德国军队,也让美国人和英国人感到沮丧,日本人感到担心——一个新兴的陆军强国必然会威胁日本的侧翼,无论他与日本的关系多么的亲密。

;

最新小说: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归藏 江边的月亮 万历小捕快 九州立志传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嫡女重归 穿越大唐当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