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回到古代做才子 > 第二十七章 证伪 中

第二十七章 证伪 中(1 / 1)

?林萧当即将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的证伪资料一一道来。

“史家有追书之辞,每以后之官名制度叙前代事。读者要以意会,不必以为核。其类甚多,今姑举一事。如郡守更为太守,始景帝中二年七月。太史公书于景帝前辄曰“太守”,岂当日之实称乎。抑偶误尔。窃谓伶州鸠与景王论武王曰:王以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也。斯时,武王仅有三军,六师未备,观《牧誓》可见。州鸠盖以其终有天下,故以有天下之制称之。亦追书者之常。若当武王时,叙武王所统军而曰“王乃大巡六师”则大不可矣。序《书》者远出删《书》者之后,故流传说,颇讹见。《召诰》有“太保”字,及《顾命》《康王之诰》皆然。遂以“太保”为召公之官。曰“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不知武王时召公尚未也。然史家多以其人所终之官言之,初不计其时,亦追书者之常。若当武王时叙召公所居官而曰“大保”,乃作《旅獒》,则大不可矣。凡伪书之以追书为实称,其误如此。

按伶州鸠又曰“以大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纣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三王即《金縢》所云三王:大王、王季、文王。故作《武成》者亦有“大王肇基王迹”等语。似当日未必及后稷,且尊之为先王,何则。果尔,是宣四王之德矣,奚啻三。余是以信《国语》,不信晚出《武成》者以此。

或曰“太守”字在《史记》固多追书。若《战国策》韩阳曰: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岂亦追书乎。余曰:昔人已疑到此,著有明辩。盖校写《国策》者,不通古今,妄增入,非原文。因笑近时刻《日知录》者,遽谓战国真有太守称,亦不善于论世矣。

又按左氏亦间以其人所终之官言之,不知其时尚未者。昭元年四月子产称公孙黑子谷曰上大夫。《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郑有六卿,时乃罕氏、虎国氏、侨丰氏、段印氏、段游氏、吉驷氏,带为之。安得复有一卿以位黑。黑得为卿者,盖后六月丁巳强与于六卿之盟,子产弗讨,遂以为卿。以至明年秋被杀,亦书于经。当子产数子南之时固未也。然则子谷宜何官。曰:子产称子谷贵于嬖大夫,子南则亚大夫可知也。或“上”字为“亚”字之讹,然此等误称,左氏煞少,亦千虑中之一失乎。

又按成三年臧宣叔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是春秋时列国别有上大夫,未遂为卿。与《周礼》《王制》不合。又因悟《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是本《周礼》,“次国之上卿”一段则用左氏。独不思《周礼》属国之初制,变至春秋已大不侔,而会顀成一书者,何哉。

又按《左传》桓三年有上卿、下卿、上大夫。昭五年有上卿、上大夫。益验上大夫与卿各别。参以文六年亚卿,昭四年介卿,哀十四年次卿,臧宣叔所谓中卿是也。则卿信有三。又参以僖四年中大夫,昭元年嬖大夫,昭七年亚大夫,哀二年下大夫,盖亚大夫即中大夫,嬖大夫即下大天也。则大夫等亦有三。然则前所云上大夫即卿者,不可削去乎。曰:亦未可尽主一说也。庄十四年郑厉公谓原繁曰,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注》曰上大夫,卿也。意是时郑官制犹未变,不然此乃史家之文,非当日之实称。请更证以一事,觐《礼》,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小邦则曰叔父。晋非小国也。且勿论而自唐叔以迄文公、景公,皆称为叔父,何昭九年三十二年《传》于平公定公反改称伯父。当其伯父也,并惠公亦伯父之。或曰:周自景王以下实然,然昭十五年景之十八年也,何又曰叔父。疑左氏不画一处,亦未必尽得当时之真云。

又按《史记》《周书》并称武王克殷,有召公奭不言太保。言太保,自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保,保其身体。始见贾谊《新书》。至《顾命》篇犹然。唯不知周公未薨前,召公于六卿中何官。或曰:《诗集传》明云韩初封召公为司空,王命以其众为筑城。余曰:韩侯是武王子,计其封当在成王之世,聃季为司空。卫康叔封聃季授土,见定四年《传》。岂召公为之哉。疑臆说。或曰:朱子本王肃。余曰:肃《注》,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下云召公为司空,主缮治。此盖指宣王时召穆公虎,非召康公奭也。又错认。且朱子以筑城为必属司空乎。仲山甫城齐何以时为冢宰。朱子以司空为必主缮治乎。又何以平定淮夷,命召穆公虎。盖古者人虽有专官,官虽有定职,至国有大事,则推贤而往。人不以为忌,已亦不以为嫌。往而辄能成功,还报天子。后世几此意者鲜矣。”

“君前臣名,礼也。虽周公以亲则叔父,尊则师保,亦自名于王前,曰“予旦”,召公亦名之为《旦曰》,断未有敢自称其字者。或君于臣字而不名,所以示敬。如王若曰父义和之类,亦未多见。何晚出《书》所载太甲既稽首于伊尹矣,伊尹又屡自称其字于太甲,岂不君臣交相失乎。君之失,缘误仿《洛诰》。臣之失,则缘误仿《缁衣》。何者。《缁衣》两引《咸有一德》,一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一曰“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此篇郑康成《序》书在《汤诰》后,咎单作《明居》前。马迁亦亲受逸《书》者,即系于《成汤纪》内,是必于太甲无涉矣。康成注《书序》于《咸有一德》下云:伊陟臣扈曰此颇不可晓。要王肃《注》云:言君臣皆有一德,是必当时臣工赞美汤君臣之辞,故君则号,臣则字,不必作于汤前。伪作者止见《书序》为伊尹作《咸有一德》,遂将《缁衣》所引尽窜入于其口,又撰其辞于前曰“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喋喋称字不已,不大可嗤乎。或曰:然则伊尹宜曷称。曰称“朕”,《孟子》“朕载自亳”是也。称“予”,“予不狎于不顺”是也。称“臣”,若召公“予小臣”是也。称挚,若周公“予旦”是也。至于称字,乌乎敢。

按孔安国《太甲》中《传》云:君而稽首于臣。予则对之曰:臣而称字于君,冠履倒置,莫此为甚。果商初有此,孔子读书必有“天下殆哉,岌岌乎”之叹。

又按《说苑》,伊尹对汤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周公当成王世,有其三。伊尹当太甲世,有其二。要太甲自无名“伊尹”,若成王于周公止呼“公”,而谓“伊尹”便缘此不自名,名其字,恐无此事,殆又一义证云。

又按孔《疏》云:《孙武兵书》《吕氏春秋》皆有伊尹名。余谓《吕氏春秋》止有商之向挚,无伊挚。

又按《立政》“其在受德暋”,安国以“受德”为纣之字,乃其父帝乙所作,说与康成同。康成则远从《周书》“克殷解殷末孙受德”、《吕氏春秋·仲冬纪》“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得来。颖达谓受之与德,共为纣字,而经或言受,或言受德者,呼之有单复尔,亦佳。因悟向来皆谓受即纣字者非。盖帝乙少子名辛,字受德,纣则其号尔。

又按天子字诸侯仅见《书·文侯之命》。觐礼则伯父、伯舅、叔父、叔舅之恒称,无称其二十字者。降而字陪臣,惟春秋中叶后有之。宣十六年王于士会曰季氏,成二年王于巩朔曰伯,昭十五年王于荀跞曰伯氏,籍谈曰叔氏,竟称其五十字。较之僖十二年王谓管仲舅氏,杜预《注》“伯舅之使,故曰舅氏”者,已少不同,岂非世降变礼之一端乎。因思诸侯既异姓,其臣虽与我同姓,且同出自穆王之后,如管仲者,亦只谓之舅氏。盖即孔子名从主人之义。则同姓诸侯之臣之称从可知已。或伯父之使,则曰伯氏,或叔父之使,则曰叔氏。一以国之大小而分。伯、叔不以其人之字而伯氏、叔氏焉,斯协乎礼矣。”

“。。。。。。。。。。。。。。。。。。。。。。。。。。。。。。。。。。。。。。。。。。。。。。。。。。。。”

老爹的表情开始变得迷茫、惊奇、兴奋、恍然大悟等等,几种表情不停转换,总之是有点怪。

;

最新小说: 江边的月亮 嫡女重归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穿越大唐当股东 万历小捕快 归藏 九州立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