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朱允炆 > 第八章:换血

第八章:换血(1 / 1)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了这么久的朱允炆的事情以后,也该说说朱棣的事情了。进入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人多多少少的都听过这么一句电影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句话影响了几乎十几年的时光。然而在当时这句话也是通用的,而人才的招揽也是有一定的时期和年限的,这可以比作是一个产品的保质期,我们也只有先理解了这个人才使用规律,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朱棣后来的一系列近乎变态的杀戮行为,这些行为从来不是一个帝王个人的性格缺陷,而是在一定阶段内的历史必然要求,虽然在某些时候,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乃至生命才能完成自古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历史朝代的一般规律,当然这中间也会有一部分人可以做到两朝元老乃至多朝元老的,然而即便如此,这也不能就此否定历史的这一规律。改朝换代必然会面临着大幅度的人事变动,而这个变动有时也是必要的,如一个王朝的建立。必然会为新生的政权注入新的血液,一次改革变法也会面临一次变革然而不同的是最高统治者在实施改革或者说是在改朝时的措施,有些人会采取比较温和的措施,如同武王伐纣以后周公为了稳定天下,在对待商朝遗老遗少的问题上采取的便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态度,不仅没有杀戮,反而对其中有才干的人加以任用,这样的措施下产生的效果是在周代初期迅速的安定了天下,并换来了数代的安定繁荣相对而言元朝建立以后采取的措施便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众所周知,在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以后的蒙古是当时并立政权中的强盛的一个,他的强盛主要表现在他的军事力量之上,在他的铁蹄之下,曾经盛极一时的大金政权迅速灭亡,进而有灭掉了南宋以及其他的政权,乃至欧亚大陆都对其闻风丧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强盛的帝国却在建立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便灰飞烟灭,这与其对待人才的态度不无关系,在蒙古建立元朝以后,虽说也是比较重视学习汉族文化,然而在对待汉族士人的态度上却是另人大失所望,不但不对汉族的有识之士加以重用,还搞了民族歧视的政策,令天下的有才之人都对元朝失望至极,最后群起而击之,元朝在遍地战火之中宣布国灭大的朝代变更如此,小的皇帝更替也是如此,如同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大帝,在他登基之初,他的身边的重臣都是景帝以及窦太后给他安排的人手,当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掌握了朝廷的大权,于是就立马的换掉了窦太后任命的信奉黄老之学的丞相,接着任用了对自己的改革有利的人才,才有了后来的辉煌成就而现在朱棣所面临的便是这么一个情况,虽然通过靖难之役赶走了建文帝自己登上了皇位,然而毕竟是在京城这个不是自己的地盘,眼下朝臣的构成还是比较复杂,有不少是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旧臣,有一些是朱允炆时期的新提拔官员,还有一部分是朱棣自己靖难之役的功臣旧部如此复杂的成分肯定不利于朝政的稳定,想要组成一个听命于自己的权利机构,必须要来一次彻底的换血行动,当然这一行动需要几个步骤才能够很好的完成,第一,需要有一些能够有能力组织朝政的大臣为自己执行既定方针,第二,还需要得到一些有威信的老臣的支持,第三这些改革需要有一大批人免职退位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另一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无法分出一个轻重缓急,因为这几件事情都是必须同时进行,任何一件事情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引发不可收拾的局面然而历史从来如此,问题的难度以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因人而异的,在遇到困难时便畏缩不前的是庸人,而对于那些有能力的人来说,这些都是自己通往成功路上的铺路石罢了与汉武帝一般,朱棣也是一位文韬武略,雄才大略的皇帝,不管他的行为有时候是多么的残暴,有时候近乎无情的杀戮,然而对于一个君主而言,只要他不是一位的只是杀戮,而是在其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那么历史也必然会对他有一个比较公平的评价,敢想敢做从来都是朱棣的作风,这一点他倒是很好的继承了朱元璋的优秀基因,这也许是他战胜建文帝的原因之一吧,所以在想好这一系列的事情以后,他便决定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了首先是用人的问题,朱棣本人驻守燕地多年,可以说的上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他的能力不凡,手下的文臣谋士也自然不是等闲之辈,而在他自己原有的势力之中,姚广孝可以算得上是一等一的谋士了,自从自己决定起兵,一直到现在走上皇帝的宝座,姚广孝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此人精通谋略,算的上是当时世上的一等人才了,然而朱棣也明白,这个人虽然有才华,然而也是那种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这种人可以任用,然而却不可过度的对其推心置腹其次便是自己的谋士金忠,此人是人如其名,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并且为人低调宽厚,深的朱棣的信任,加上在靖难之役中屡献奇计,为朱棣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朱棣看来,朝廷的稳定不仅需要像姚广孝那样的奇人,也要有像金忠这样的忠义之士,因此他幸运的被朱棣看重并在日后的日子里显示了他无比的忠诚,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制止了朱棣的杀戮,使得朱棣避免了成为暴君的可能自古在乱世容易出人才,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太平时代。原有的官僚集团已经基本上占有了朝廷要职,这个时候很少有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官员更新,而动荡时期则不同,一个朝代的更迭势必会造成官员的大量空缺,这时候便要求统治者大面积的征用人才另一方面,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有大量的历练机会,因此在经过了历练之后,许多原本资质一般的人,经过了战火的洗礼,经历了许多的生生死死的考验以后,也会逐步的成长起来,就如同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大将军卫青,假如不是遇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肯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假如不是汉匈之间的战争提供了客观的机遇,也许他仅仅是一个骑奴而已朱棣手下也有同样的人才,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郑和,郑和小时候由于收到家族的牵连,被迫的受了宫刑做了奴隶,后来分到了燕王的府上,在燕王的府上,他勤勤恳恳,待人和气,逐渐的得到了朱棣的信任,于是朱棣逐渐的提拔了他,后来在靖难之役中也表现出来了才干,于是现在也被列入朱棣的提拔范围找好了自己的人手以后,下面该对朱元璋的旧臣挑选了,那么究竟会有那些人脱颖而出呢

;

最新小说: 九州立志传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穿越大唐当股东 万历小捕快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江边的月亮 归藏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嫡女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