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朱允炆 > 第九章:谋划

第九章:谋划(1 / 1)

?安排好了自己的原班人马以后,紧接着朱棣面对的就是朱元璋的旧臣以及朱允炆时期的大臣了,对于这些人的安置,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对他们进行划分,这么说是因为毕竟这些大臣构成了现在朝廷大臣的主力,如果想要彻底的换掉他们的话一方面是因为代价太大,另一方面又是涉嫌不正当的谋取了皇位,急于培植自己的势力自古以来的政治斗争便是有一个不变的法则,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政治盟友,有的永远是对于利益的追求,这不能说是人格上的缺陷,更可以说的是人的一种本性,至少在政治上是如此的,忠于旧主,宁死不屈固然是值得后人尊敬的,然而那些在转向新的皇权乃至新的王朝依然能够为国为民的人也同样值得敬佩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后来毛主席把这句话引申为,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死的人,他的死就是重于泰山的。这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屡见不鲜,诸如我们所熟悉的封神演义,虽然只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然而其中却包含了众多的对于王侯将相的处世之道的评析在那些涉及的历史人物之中,有宁死不降周朝的太师闻种,也有誓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当然也有投向周朝后建功立业的箕子微子以及黄飞虎,虽然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然而在个人修养以及对后世的功业上都做出了表率,因此都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说完了这些只是希望我们都能明白,并非向新的君主示好并甘愿效忠就是不守臣节,就是卑躬屈膝的小人,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恪守陈规未免会觉得略有陈腐之意了。当然,这也的分个什么时候,比如在面临外族入侵之时就应该一如既往的坚持民族气节了,否则如果仅仅顾及自己的功业而不顾及民族大义,恐怕我们早在抗日时期就亡国了建文帝是走了,朱元璋的时代也成为了过去,然而毕竟历史的车轮还在不停的前进,而明朝作为一个时代还要继续的完成历史所赋予他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因此活还是要干的,不管是朱元璋也好,朱允炆也罢,还是现在的朱棣,对于大部分的臣子来说,这都是人家老朱家的天下,谁坐皇位都一样,自己不过是一个王朝里面的高级打工仔罢了,既然还能继续的留口饭吃,又何必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如果真要是都这样想的话,那么王朝内的斗争将会无穷无尽的了,而在现实中的历史上,之所以没有那么频繁的政权更迭,也是因为那些誓死保卫自己操守的人让许多的野心家无机可趁。比如刚刚被诛杀的方孝孺等人然而困难从来不会是强者畏缩不前的理由,能使他们停止脚步的恐怕只有命运了,就如同千古一帝秦始皇,如果不是死亡的来临,恐怕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的无上权利,又如同成吉思汗,他的一生都在征服中度过,如果不是抵抗不了人类自然衰老的规律,恐怕他的足迹会行的更远,征服的土地和人民也更加的数之不尽朱棣也是如此,他明白,帝位的稳固必须的得到一些忠臣的支持,甚至这是必备条件,而且在朝臣之中必然会有反对自己的势力的存在,但对于一个从无数的刀光剑影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他来说,这些人不足俱,就如同曹操的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朱棣也是如此,对于旧臣来说,愿意加入他的阵营的,他都欢迎,不愿意加入的也很简单,杀无赦第一步便是要确立一下那些人是能够争取的,那些人是注定作为建文帝的守节之臣的,于是他先找来姚广孝和金忠两人商议,毕竟二人都是当时的顶级谋士,在此等问题上也是独有建树的在姚广孝看来可以如下的划分,以靖难之役后进入南京城的官员表现为标准,凡是那些在大军到来之际能够主动投诚的都先加以区别任用,选取里面有才之人加以重用,才华一般的人可暂且保留其原职位不变以安定人心;对于那些在靖难之役中表现趋于中立的人尽皆罢免,以此来警戒后来不敢作为之人;而那些在大军到来之际拒不投降之人,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对此金忠表现了不同的看法,虽然两人都是朱棣所倚重的重臣,然而两人的处世之道却大相径庭,姚广孝其人一生虽履献奇计,然而做事却不管原则,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为求目的不择手段,这些在争取天下的时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坐稳江山之时还需有些忠义正直之士方可长久太平因此,当姚广孝说完自己的建议以后,金忠立马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同样的他也建议先将这些旧臣区别对待,然而他的区别对待与姚广孝却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是在对待投诚官员的问题上,他认为对于这些人也要有个甄别筛选,这里面的有才之士,有德之人确实应该加以重用,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自己的阵营然而这里面的人也不能尽皆的赏赐,比如说是被判了斩刑的李景隆,对于这些不顾臣子的,完全没有一点大臣节义的小人如果加以重用,必然会使后来者的阴谋之人生效法之心,因此,对于他们,如果仅仅是卑躬屈膝而没有大过的就加以简单的赏赐就行,定然不可以重用,而对于其中罪大恶极之人非但不能赏赐,还应该追究其罪,以此为实例告诫后代大臣其次便是那些保持中立之人。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保持中立往往会被冠以墙头草的名义,甚至有见风使舵之嫌,然而这不能以偏概全。毕竟如果一味的不顾性命莽撞行事,只能白白的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就如同西汉初期的陈平,面对吕后的专断独裁,他不降王陵那样据理力争,甚至不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陈平选择了保持沉默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据理力争的王陵自此便失去了政治前途,从此再无贡献,并且他的黯然离去丝毫没有影响吕后的专权之举,反而是一直保持沉默的陈平,虽然他有些明哲保身,甚至有点卑躬屈膝之嫌,然而正是他的隐忍换来了后来的诛杀诸吕,重夺刘姓江山的千秋功业,因此对于那些保持中立之人也应该区别对待,选择其中德才兼备之人委以重用,并宣告他们只是因为在复杂形式下所做的无奈之举,而不是首鼠两端,更不是作壁上观之人,以此稳定人心,争取更多的有用之才为国效力,而对于那些只是一味的躲在政治中心之外,靠领取朝廷的俸禄混日子的尸位素餐之徒,则因该予以罢免,是他们明白,朝廷的俸禄不会白白供养碌碌无为之人最后便是对于那些在大军到来之际做殊死抵抗之人了,对于他们而言,是朝廷供养了他们,为朝廷尽力是他们的本职所在,因此不能就此对他们予以降罪,否则必然会使天下忠义之人大失所望,再者说来,陛下已经继承大统,天下的人都是您的臣民,不能再认为的将他们主观的划分派别或者旧部,如果那样,天下臣民皆为建文帝旧部,难道还能斩尽杀绝不成金忠一口气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个阴谋家和一个有所追求,有道德,有理想的政治家的区别,作为一个阴谋家或者政客来讲,他所求得就是功业的建立,而不是在乎这个功业的建立是否会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严重代价,比如说是秦代的赵高,他故纵胡亥李斯篡改诏书,杀掉了公子扶苏以及蒙恬等人甚至到了后来在权利欲望的诱使之下,接连除掉了众多的王公贵族,文武大臣,最后连李斯以及胡亥都难逃厄运,赵高通过阴谋达到了一个权力的顶峰,然而他却只能是一个卑鄙无耻的阴谋家,因此,在左后还是被诛杀,落下了身死人笑的恶名而政治家则不同,虽然他们也追求建立不朽的功勋,然而他们却不会将自己的功业建立在无数生命的死亡之上,最起码来说,不会那么绝情,就如同周公旦一般,同样的在改朝换代以后国家面临众多的问题等待处理,人心不齐,然而他却没有用嗜杀的手段征服天下,而是用自己的人格使得天下归心,赢得了西周初年的持续稳定我想这也许就是姚广孝和金忠的区别所在吧,正是两人在做事情中秉持不同的理念,所以在面对同样的问题之时,才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当然,不管是姚广孝的处事之时的无所不用其极也好,还是金忠在处事时的兼顾道义也罢,他们都不能够做出最后的选择,因为这件事请的决策权还是在一个人的手中,拿便是朱棣朱棣此时也是有着复杂的心情的,首先是感到非常的欣慰,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不管是姚广孝还是金忠,都没有辜负自己对于他们的期望,在遇到事情之时都有自己的主见与看法,并没有人云亦云敷衍了事,这对于一个急需要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君主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条件然而朱棣此时还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顾虑,那就是眼前这两个人的主张问题,很显然,两个人虽然都能够将遗留的旧臣故老分门别类,然而却在如何处理的问题上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大臣之间互相争执对于朱棣来说又可以说是各有利弊自古以来就会有着不同的治国之策,而这些治国之策的不同主要是来自群臣的意见不一造成的,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群臣有着不同的意见也未必见得都是坏事首先来说,如果像赵高把持朝政时的那样指鹿为马,消灭不同的意见,必然会使得朝廷上下显得一派和气,然而却不能对于国家的建设有实质性的发展,一个朝廷必须有着不同的意见,百花齐放才能长久稳定繁荣。在说说臣子之间的争议问题,如果臣子之间都是一片和气反而会使得君主的权利受到制约,因此,结党问题历来都是各个朝代注意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必然的做法那么理解了这一切以后也就不难理解朱棣的为难了,那么,在自己的两个重要谋臣发生争执之时。朱棣又该何去何从呢

;

最新小说: 九州立志传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穿越大唐当股东 万历小捕快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江边的月亮 归藏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嫡女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