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 / 2)

?(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1]

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2]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3],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李白、苏轼三人耳。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出生于东武阳。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4]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1]

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5]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身上。[1]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4]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1]

三国志12的

三国志12的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为太子。然而,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1][7]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8]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数次徙封。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的全身画像,顾恺之《洛神赋图》。

的全身画像,顾恺之《洛神赋图》。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一生重要的转折点。[4]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1]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见面,增其户五百。[9]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改封陈王,11月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10]

政治思想编辑

三曹非常中重视网罗民间隐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隐士人才都聚集起来。三曹一方面批评动摇隐士所信仰的荒诞无稽,让众人退出山林入世治国。另一方面又歌颂其情操,把隐士视为同道中人,意在招隐求贤、让众人入世治国辅君济世。曹丕的《大墙上蒿行》开头即以人生短暂发问:”今我隐约欲何为?”接着以入世的物质享受诱发隐士们出山,为其建功立业。此诗受到《七启》劝隐士出山,建功立业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三曹欲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存在着大量的隐士不为朝廷所用。

的《七启》中假托一个“镜机子”对另一个“玄微子”论述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个方面的妙处。此赋以招隐求贤、辅君济世为主旨,大约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发布《求贤令》后。令文有“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作者即据此兴感抒论。规摹汉代枚乘《七发》大赋体制,假设镜机子与隐者玄微子问答联级成文,批评“耽虚好静”、“飞遁离俗”、“隐居大荒”的行为,借镜机子分类铺叙肴馔、容饰、羽猎、宫馆、声色之妙及游侠、俊公子之奇节异行,最后以赞颂“圣宰”(即曹操)之“翼帝霸世”、“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道之至隆”的功绩,说服玄微子“从子而归”,表达了”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的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态度和理想抱负。篇制宏大,铺陈夸饰,辞采瑰丽,气势慷慨,变《七发》散体笔势为骈俪整饬的精描细绘,而流畅生动过之。

文艺著作编辑

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11]

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录了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代表作品

洛神赋

幽思赋

迷迭香赋

释愁文

髑髅说

归思赋

九愁赋

闲居赋

登台赋

神龟赋(并序)

酒赋

芙蓉赋

代表作品

七哀诗

杂诗(六首)

公宴诗

侍太子坐

送应氏(二首)

闺情(二首)

赠徐干

应诏

赠白马王彪

情诗

朔风

矫志

乐府

代表作品

箜篌引

升天行(二首)

仙人篇

妾薄命(二首)

白马篇

薤露行

丹霞蔽日行

种葛篇

名都篇

最新小说: 九州立志传 穿越大唐当股东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万历小捕快 归藏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嫡女重归 江边的月亮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