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三十三条家法,其中一条规定,小孩子从七岁到十五岁,要上小学和中学,学习好的人再送进东佳书院深造。这是中国最早的九年义务教育。一家上千人,可以知书达理,和睦相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陈家对教育的重视。
除了大学之外,义门陈氏还有自己的幼儿园、超市、游乐场、图书馆、养老院、医院,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医院,它直到上个世纪还存在,但在年被日军炸毁了。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建筑艺术作品,亭台楼阁,祠院殿堂,庄田园林,遍布周边。
这样一个义门陈氏大家庭,完全就是儒家说的大同世界,老马说的共产主义,西方设想中的乌托邦啊。
这么一个传说中的乌托邦,在唐宋时期早就是著名旅游景点了。没有人把这里围起来收门票,谁都可以来参观,苏轼、欧阳修、陆游、岳飞、文天祥这些著名的大V们都来这里徒步过,为这里写过无数软文。
而到了宋仁宗时期,义门陈氏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候。他们有口人,已经历经代,年没有分居了。义门陈氏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正因为这种家族奇观,从唐僖宗到宋仁宗,义门陈氏一共受到了任皇帝次旌表,赐了无数对联,大门口都贴不下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陈家人谁都不会想到,他们马上就要永远地分开了。
二、义门陈氏被分家
对陈家人来说,这是一个很突然的事情。
分家的原因很简单,陈家家势太盛,对帝制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威胁太大。陈家子弟兵万一哪天跟宋江一样,来个一百零将刚一刚正面,统治者不好办。当时的皇帝是宋朝最圣明的君主宋仁宗,但他也没办法。这是制度的悲剧。
提出分解陈家的不是别人,正是铁面无私的包拯同学,主持这场分家的人,也是包拯同学。
那天,朝廷的使者谢锦初和一帮人马,带着圣旨来到了义门村。陈家人已经习以为常了,皇帝整天来表扬我们,不知道这次又写了什么对联。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谢锦初的圣旨一读出来,所有的陈家人开始嚎啕大哭,哀声震天动地。
陈家人哭了多久,没有人知道,只知道他们即使再无奈,也只能选择接受,因为这是组织的决定。
义门陈氏分家时,宋仁宗对他们说了十二个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意思就是,你们要不忘先祖,传承陈氏的家风。
这十二个字读起来,有点冰冷的感觉。
可是,这么庞大的家族,将近4口人,怎么分呢,分成多少波呢,每一波都分到哪呢。
陈家的最后一任家长叫陈泰。悲伤的陈泰想了一个办法。曾经陈家人一起吃饭用的大锅,代表着他们曾经的团结,而从这一天开始,他们再也不能吃同一锅饭了。陈泰就把这口大锅吊在陈家祠堂的梁上,让它自由落体,摔成多少片,就分多少波。
大锅掉下来后,碎成了块,陈家人就分成了组,每一组的组长带走一个铁片。陈泰肯定告诉过每一位组长,要好好传承这张铁片,或许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可以把这块碎片再拼成一口锅。
而且,别人分家都是抢,陈家是互相让,都想把好东西让给别人。这种事情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而这波人分别迁移到哪里,是靠抓阄决定的。他们一共分到了个省市: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上海、天津。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恢弘、最悲壮的家族迁徙。
而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从来不忘祖地,每户陈姓后人都会在自己的门楣上写上四个大字,“义门世家”、“义门传芳”、“义门流芳”,等等,用来表示他们不忘先祖,不忘故地。
而且,义门陈氏分家以后,不论是哪里的陈家人出远门,只要到任何地方的义门陈家里,都会有吃有住有盘缠,所有义门陈的后人都互相帮助。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样的陈家家风都依然保存着。但在五十年代之后,这样的事情慢慢减少了。
义门陈氏虽然已经被迫离开了义门,但他们的后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修家谱。义门陈氏名满天下,后世很多大人物都为他们修过家谱,比如朱熹、王阳明,等等。本来陈家的事和这些外姓大V们竿子打不着,但是他们愿意耗费精力主动去帮助义门陈氏修家谱,这就是对千古流芳的义门陈氏最好的赞扬。
如果你姓陈,你可以去查阅你们家的家谱,很有可能是义门陈的后人。
看不到家谱也没事,如果你是来自那个省市的陈姓,那么你也很有可能就是义门陈氏的后人。
这么说是有原因的。根据最新的姓氏统计和义门后人的统计,中国姓陈的人有万,光义门陈氏的后人就占了4多万。
很多著名的陈姓人都是义门陈氏的后人,陈独绣、陈潭秋、陈义、陈芸、陈赓、陈锡联、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陈寅恪,等等。
今天最有名的陈姓人,可能是冠希哥和陈奕迅了吧。冠希哥祖籍上海,陈奕迅祖籍广东,都很有可能是义门陈氏的后人。
虽然义门陈氏早已不再聚族而居了,但是他们的后人今天遍布中华大地,他们没有忘记先祖,也没有忘记故地。这就是中华的血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义门陈氏的故事,感人悲壮,可歌可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