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朕总觉得哪里不对。
原来问题竟是出在这里!
官员没有任何理由去漏报应入养济院的人。
因为应报尽报对当地的任何人都是有好处的。
但应报尽报之后呢?
对养济院的内部管理没有任何意义啊!
朱元璋一拍大腿。
“你说到点儿上了!”
李善长微微皱眉。
“但这已是最好的监管方法了。”
有明一朝,养济院一直存在。
监管的方法却从来都没变过。
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更好的监管方法,只是官员们不会为了小小的养济院而投入更多思考。
朱元璋摆了摆手。
“你别说话。”
“娃娃,你来说!”
迎着朱元璋灼灼的目光,祝烛轻咳一声,缓声开口。
“养济院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是朝廷善念的一种表达。”
“但在在下看来,养济院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它应当做到养、治、教、用为一体。”
“也就是收养、治疗疾病、教导文化、为朝所用。”
朱元璋双眼猛的一亮。
“教导文化、为朝所用?”
见朱元璋似乎已经猜到了自己的意思,祝烛笑着点了点头。
“不错。”
“依在下浅见,可以聘用篾匠、屠户等匠户入院,教导孤儿谋生之业。”
“同时要请夫子常驻养济院,教导孩童文化课业。”
“待孤儿长大成人,便能有立身之本,甚至是封侯拜相!”
李善长摇了摇头。
“想法很好,但太过天真。”
“你可知聘请一名夫子需要多少钱财?”
“你又可知一名孩童从开蒙到能读《大学》需要多少笔墨?”
“连寻常人家的孩子都读不起书。”
“遑论养济院中的孩童!”
朱元璋烦躁的瞪了李善长一眼。
“咱让你别说话!”
即便在朱元璋看来,养济院也是大明的一个负担。
但祝烛却帮朱元璋打开了思路!
养济院中的孤儿天然就更忠于皇帝、忠于朝廷。
这些孤儿若学有所成,便能入朝为他所用。
没那么聪明的人,也可以自成一军,为朱元璋驱使。
即便是蠢笨的人,也能作为暗桩,帮他监察天下!
这种大为增强集权的手段,岂是些许银钱能够权衡的?
脑海飞速运转一周后,朱元璋又看向祝烛。
“此策或可为国朝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但于养济院何用?”
“又与监管何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