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加之古代学堂的老师也会用戒尺规训弟子,通过“打”这种方式来起到教育惩戒的目的。别看妈妈虽然疼我,但是小时候我也没少挨打。
小时候的我特别调皮,耍到岁才开始上一年级。我读了三年幼儿园,成为幼儿园里为数不多的“钉子户”,经过三年幼儿园无忧无虑的的“洗礼”,一开始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还成为了“上学困难户”。
第一次去读一年级,是妈妈把我背到学校去的。
在学校呆了一天,我就坐不住,人在课堂心却还在操场,老师讲的什么内容,完全听不进去。
好不容易熬完第一天,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再也不要妈妈送了。
“妈妈,我都是我们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每天都让你送,同学们都嘲笑我,我这么大了,我自己去上学就是了”,我显得很乖巧,背着书包就出了门。
妈妈应该还是觉得欣慰,自己养的儿子这么懂事,也不枉自己遭那么多罪了,放心的下地干农活。
一离开妈妈的眼皮子,我转身就把书包藏在了路边的石板下,高高兴兴的出去野了,中午回家的时候,从石板下取出书包背在背上,再回到家。
当妈妈问起学校上课的情况,我眼珠一转,编了一些故事应付了过去。
中午上学的时候,我再次用上早晨的那一套,将书包继续藏在了石板下。
事有凑巧,下午妈妈到村子里的龙王井挑水的时候,恰巧看到了石板下藏着的书包,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妈妈什么话都没说,将书包拿回了家,还偷偷给藏了起来。
傍晚,我回到家,看到妈妈板着脸,心里有些发憷,硬着头皮进了屋。
“今天下午老师讲了什么?”,妈妈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问我。
“妈妈,老师下午给我们讲了拼音,我上课听得可认真了,同桌和我说话,我都没搭理人家”。
本想着,妈妈会像中午那样夸奖,想象中的夸奖没等到,只见妈妈板着脸,继续问道:“你的书包呢,怎么没背回家?”
“书包我忘记在学校里了”,我想着先把这一关给应付过去,再慢慢去找书包。
哪里知道我才说完,妈妈就把藏着的书包拿了出来。一看书包,我知道露馅了。
拿出书包后,妈妈转身到院坝边的树上剃下一根树条,关起门,拉着我的胳膊,就朝我身上打去。
我想躲又躲不掉,身上每被打一下,就用手搓着被打的地方,身上火辣辣的疼。
我一边哭,一边主动认着,“妈妈,你不要打了,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妈妈继续打,口中骂道:“我让你说谎,我让你说谎”。越打越气,越打下手越重,疼的我哇哇直叫。
妈妈一边打,一边哭,“我把你生出来,就是要你给我争气。让你上学你不听,你以为是当妈的在害你,我还不是不想你以后像妈一样,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等你有天你脱掉这层农皮,你自己好过,你以为我能享你多少福”。
妈妈也不管我是否听得懂,又狠狠打了几下,口中威胁道:“你以后再敢逃学,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出完气,留下我坐在地上,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用手摸着身上被打的痕迹。
我那时不懂妈妈讲的道理,但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好好上学,我会被打的很惨。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逃过学。
上学做课间操时候,学校安排打预防针的消息一下子传开了。
同学们议论纷纷,“你知道要打预防针了吗?打预防针会不会很疼呢?要疼了该怎么办?”
中午放学的时候,老师通知同学们,下午上课的时候从家里带三元钱到学校,下午打预防针。
一听到要让家里拿钱,我沉默了,开不了要钱的口,回到家也没和妈妈说打预防针的事。
下午上完第一节课,学校开始安排一年级的同学打预防针。同学们一路七嘴舌、叽叽喳喳。
打针的时候,同学们都很“礼让”,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对自己的好朋友悄悄说:“咱们是好朋友,你就排在我前面吧!”其实同学们的心里都害怕打针,哪怕是能迟一点时间打针都好。
当其他同学都打完预防针,班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所有人都齐刷刷的看着我。
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硬着头皮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打预防针”。
其他同学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心里肯定再想:“其他人都打了预防针,怎么宋有为不打呢?”
听见我说不打预防针,老师说,“你不打就算了”。
老师也没有解释,更没有强制要求我要打预防针,因为老师也清楚我家情况。
从此以后,每当要打预防针的时候,我都主动回避,从一也成了班里的特殊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