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在匈奴的威胁下人心惶惶,崔衍却在一片混乱中回到了破败的祖宅。庭院里荒草丛生,残砖断瓦间爬满了青苔,这座曾显赫一时的崔氏府邸,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在秋风中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推开虚掩的木门,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惊起梁上的几只寒鸦。崔衍踩着满地的落叶,穿过空荡荡的厅堂,目光落在角落处一块微微凹陷的青砖上。他记得小时候在这里玩耍,祖父总会神秘地告诉他,崔家藏着一个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秘密。那时的他只当是老人哄孩子的玩笑话,如今想来,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他蹲下身子,用力撬开那块青砖,下面露出一条幽深的暗道。借着从窗棂透进来的微弱光线,崔衍摸索着走下潮湿的石阶。地窖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四周堆满了破旧的木箱,箱盖上积着厚厚的灰尘。崔衍从怀中掏出火折子点燃,昏黄的火光摇曳间,照亮了地窖的一角。
在最里侧的墙角,他发现了一个檀木匣子。匣子表面雕刻着精美的饕餮纹,锁孔处还残留着一丝铜绿。崔衍小心翼翼地撬开木匣,里面躺着几卷泛黄的竹简。当他展开竹简的那一刻,手忍不住颤抖起来——上面赫然写着“考工记”三个篆字。
《考工记》乃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述百工技艺的官书,崔衍虽在太学中听闻过其名,却从未见过真迹。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竹简上的文字虽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但记载的内容却让他大开眼界。原来,古代机关术并非单纯的机械构造,而是与星象运行、阴阳五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一卷详细记载了“浑天仪”的制作方法,通过观察星辰轨迹来预测天时变化,进而调整机关的运行;另一卷则描述了“地动仪”的改良版本,将星象中的“二十八宿”方位融入机关设计,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感知大地震动。最令崔衍震撼的是,竹简上还提到了一种名为“天机锁”的机关,唯有在特定星象出现时才能解开。
正当崔衍沉浸在这些精妙的机关术之中时,地窖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急忙将竹简收好,藏回木匣。“阿衍!你果然在这里!”林砚的声音从石阶上传来,“北城门发现异常,王校尉派人通知我们,羯族与匈奴可能今夜攻城!”
崔衍心头一紧,抓起木匣便往地上一摔。檀木应声而碎,他迅速抽出竹简塞进怀中,“走!这些机关术或许能派上用场!”两人快步冲出地窖,崔衍回头望了一眼祖宅,心中暗自决定,待击退敌军,一定要将这些失传的技艺重新整理出来。
回到太学,崔衍立刻召集了平日里钻研机关术的同窗。他展开竹简,将其中关于防御机关的内容详细讲解给众人听。“根据《考工记》记载,我们可以在城门处设置‘千斤闸’,利用滑轮与杠杆原理,一旦启动,可瞬间截断敌军攻势。”他指着竹简上的机关图说道,“还有这‘连弩车’,若是改造成功,一次可发射数十支箭矢,威力远超普通弩机。”
众人听后热血沸腾,纷纷投入到机关的制作中。崔衍则根据星象记载,计算着今夜适合布置机关的方位。他发现,子时三刻,北斗七星的勺柄将指向北方,正是“破军星”最亮之时,按照竹简上的说法,此时在北门布置防御机关,可借星辰之力增强威力。
夜幕渐渐笼罩洛阳城,北风呼啸,吹得城墙上火把明灭不定。崔衍站在北门城楼上,望着手中的竹简,心中既有对未知战局的担忧,又有对古老机关术的期待。他知道,今夜,这些失传已久的机关术将重新现世,而洛阳城的命运,或许就掌握在这些精巧的机关之中。远处,邙山方向的火把越来越近,匈奴的马蹄声如闷雷般传来,一场生死之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