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穷人》即将被市场彻底遗忘,曙光出版社也即将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彻底倒闭的绝望时刻,转机,却以一种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方式,悄然降临了。
最新一期的《祖国纪事》杂志,在彼得堡的各大报摊和书店同时发售。
这本由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亲自担任主编的文学杂志,在当时的俄国社会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它不仅是进步文学的重要阵地,更是引领整个俄国文坛思想潮流的风向标。别林斯基的每一篇评论文章,都会在知识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而这一期的《祖国纪事》,刊登了一篇由别林斯基亲自撰写的、长达数万字的长篇评论文章。
文章的标题,就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眼球——《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灵魂的呐喊——评陀耶斯基君的力作》。
在这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的评论文章中,别林斯基以其惯有的激情澎湃的笔触和犀利深刻的洞察力,对小说《穷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他首先高度赞扬了《穷人》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他指出,在当时充斥着虚假浪漫和无病呻吟的文坛风气下,《穷人》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它勇敢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社会遗忘和漠视的底层“小人物”,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他们在彼得堡这个光鲜亮丽的帝国都城阴暗角落里的悲惨生活和内心挣扎。
别林斯基称赞说,陀耶斯基的这部《穷人》,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先河。他笔下的马卡尔·杰武什金和瓦尔瓦拉·多布罗谢洛娃,不再是传统文学中那种扁平化、符号化的角色,而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内心复杂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卑微与高尚,他们的善良与软弱,都通过作者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尤其赞赏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精湛描写。他认为,陀耶斯基对马卡尔那种既自卑又敏感、既渴望尊严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复杂心理,把握得极为精准和深刻。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小说具有了超越一般社会写实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更重要的是,别林斯基深刻地揭示了《穷人》这部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指出,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贫困和苦难的简单描绘上,而是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对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灵魂”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悲悯,以及对造成这种社会悲剧的根源的无情揭露和深刻反思。这种深厚的人文关怀,正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伟大的重要标尺。
在文章的结尾,别林斯基毫不吝啬地使用了“天才”、“杰作”、“俄国文学的曙光”等极具分量的赞美之词。他甚至大胆预言,这位名叫陀耶斯基的年轻作者,凭借其非凡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必将成为俄国文坛一颗冉冉升起、光芒耀眼的未来新星。
这篇评论文章,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重磅炸弹,在沉寂已久的彼得堡文坛,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
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被别林斯基对一部无名新人作品给予的如此之高的评价所深深震惊。要知道,别林斯基向来以眼光毒辣、评论严苛著称,能够得到他如此不遗余力的赞扬,这在俄国文坛是极为罕见的。
“陀耶斯基是谁?”
“《穷人》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竟然能得到别林斯基如此的推崇?”
这些问题,如同燎原的星火,迅速在彼得堡的各个角落蔓延开来。
各大文学沙龙里,那些平日里高谈阔论的文人雅士们,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和雪茄,开始热烈地讨论起别林斯基的这篇评论和那部神秘的《穷人》。
咖啡馆里,那些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们,也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争相传阅着刊登了评论文章的《祖国纪事》,对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身份充满了好奇和猜测。
大学的课堂上,一些思想开明的文学教授,甚至开始将别林斯基的这篇评论作为最新的研究案例,引导学生们思考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走向和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夜之间,《穷人》这部原本无人问津、积压在书店角落里的小说,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从无人理睬的丑小鸭,变成了人人争相追捧的白天鹅。
彼得堡的各大书店里,原本无人问津的《穷人》单行本,被读者们疯狂抢购。书店老板们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些平日里对这类题材不屑一顾的顾客,此刻却像发现了宝藏一样,争先恐后地涌向那个曾经被他们鄙夷的角落。
仅仅几天时间,第一版印刷的《穷人》便被抢购一空。
曙光出版社那扇破旧的木门,也几乎被闻讯而来的书商和读者们踏破了门槛。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卢布,焦急地询问着《穷人》的存货情况,希望能尽快拿到这本被别林斯基盛赞的“杰作”。
加印的订单,如同雪片一般,源源不断地飞向这家濒临倒闭的小出版社。
伊凡·帕夫洛维奇看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火爆场面,激动得老泪纵横。他知道,曙光出版社,真的迎来了属于它的“曙光”。而那位名叫陀耶斯基的年轻人,也必将因此而改变命运。
随着《穷人》的持续热销和话题度的不断攀升,彼得堡的各大报纸也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新闻价值。
它们纷纷开始转载别林斯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的那篇力挽狂澜的评论文章,希望能借此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报纸的销量。
与此同时,一些报纸也开始刊登一些关于小说《穷人》本身,以及那位神秘的天才作者陀耶斯基的报道。
尽管这些报道大多语焉不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道听途说。有的说陀耶斯基是一位家道中落、隐居在彼得堡某个角落的落魄贵族,因为亲身体验过生活的艰辛,才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作品。有的说他是一位饱经沧桑、洞察世情的老者,用化名发表了这部充满人生智慧的小说。还有的甚至猜测他可能是某位已经成名的作家,为了尝试新的风格而故意隐瞒了真实身份。
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陀耶斯基的真实情况,更没有人想到,这位写出如此深沉老练作品的“天才作家”,竟然只是一个二十出头、名不见经传的穷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