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之战的由来(1 / 1)

大灾之后有大疫,这似乎已成规律。吃不饱肚子交不起税已经很惨,还要承受瘟疫的痛苦,怎一个惨字了得。

没钱交税自然没钱看病,得了病也只能自生自灭,等死。病饿而死的流民比比皆是,通衢大道、乡间田野到处可见倒毙的尸体。一些尸体很快会被野狗分食。苦难中的百姓期盼救苦救难的神仙。神仙还真的出现了。

乱世出英雄,也出混账。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天下即将大乱,隐藏在民间的各色人物不甘寂寞,一个个粉墨登场,最先出场的是一个叫张角的人。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人,而是拯救万民的天师。

张角,冀州钜鹿郡人,身世不明,估计只是一介布衣。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角得到了一本书——《太平经》。回家后张角认真研究学习,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张角似乎有所领悟,并因此创立了太平道。

张角所看的《太平经》属于道家典籍,所以他创建的太平道应属道派,当然不是正统,只是从源流上归类。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太平经》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阴阳五行等诸多内容。当然,张角从中悟出多少不得而知,人家学它也不是为了搞学术。

在东汉辽阔的领土上,有大大小小的世家大族盘踞。这是一个高门大姓、世宦皇室所共同垄断的世界,寒门和白丁甚至都没有人身自由,只能匍匐在大族的脚下讨一口饭吃。

但是,有三兄弟从小就胸怀大志,想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分别叫张角,张梁和张宝。他们某天上山砍柴,云雾中得到了自称为南华老仙的指点,留下了三卷天书。

于是他们按照书上的教法,开始到处传教救人。

三兄弟各有所长:张角有大局观,果断,善于观测天文,所以是天公将军;张梁善于人际关系调和,是为人公将军;张宝则对山川地理了然于胸,过目不忘,是兵法大家,所以后来是地公将军。

世道不平,人心思乱。社会动荡,底层民众对朝廷不满,渴望有人能解救他们,给他们带来福音。张角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带着兄弟张宝、张梁到各地传道,招收信徒。他传道的手段是利用贫苦百姓的迷信,用他所谓的道术符水给人治病。

贫苦百姓得了病无钱医治,而张角给人治病并不收钱,因此深受底层民众的欢迎。

神水虽说治不死人但也治不了病,好在是免费的,也吸引了不少人。张角一边给人治病,一边传教收徒,十几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中原,信奉太平道的徒众也发展到数十万。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角的声名越来越大,他的医术、他的太平道在底层民众中广为传播。

神水不能治病,病死的人仍旧很多,但张角也有他的说法,这些人心不诚。何谓心诚?病好了就是心诚。

张角的太平道迅猛发展,势力越来越大,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朝廷却对此不管不问。汉灵帝忙着享乐——卖官为何?正是为此。下面的各级官吏也是报喜不报忧,报上去给皇帝添堵,反招麻烦,何必呢?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张角和他的太平道也像滚雪球一般一天天壮大。

张角可谓生逢其时:皇帝不管事,官府不作为。张角抓住时机大肆扩张,在全国各地遍设分教。

随着张角势力的蔓延,和各地的世家大族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自然包括河内的司马家和颖川荀家等等。

这期间,张角也积极的活动,尤其是和宦官方面往来更加密切。关键人物有司徒杨赐,司空张济,后将军袁隗,太尉曹嵩和十常侍等大佬。

但朝廷里并非都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官僚,心忧天下的人还是有的,三公之一的司徒杨赐、司徒掾刘陶就意识到了张角跟他的庞大教徒群体潜在的危险,并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取缔这个非法教派。但奏疏呈上去犹如泥牛入海,再无回音。皇帝大人整天不是忙着卖官捞钱就是在后宫与佳人嬉戏缠绵,哪有心思管这种小事,官逼民反,要杀也是先弄死那些世家大族,帝都禁卫军,三河五校就是刘宏的底气。

就这样消灭张角的最佳时机就这样错过了。

经过十余年的传道布教,张角的信徒遍布天下,尤其是中原,因此他觉得有必要重组太平道,张角这时已不满足于做教主了。他有着更高的追求——功德证圣!!

(道教不怎么追求当皇帝)

为什么要起义?

民怨虽大,但张角也并不是非要选择自己挑头来干,比如张角的同行张鲁,开创了“五斗米教”,一人收五斗米会费,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因为张角要死了。

我相信张角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起义后半年,张角就病死了,一个常年与瘟疫接触的人,他应该是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的。

光和六年()张角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将全国三十个分教编成三十六方,一方相当于一军,大的有上万人,小的也有七千,方的头领相当于朝廷的将军。

张角经过推算认定第二年甲子年(4)大吉,所谓择吉日都是骗人的,说白了是他快凉了。作为有志中年,张角要求进步的心情那是相当迫切的。

但造反毕竟是件大事,传教多年,张角懂得渔轮宣传的重要,起事之前必须造足声势,先声夺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就此诞生!

最新小说: 南城亡事 替嫁太子妃 唐女医之诗酒江湖军旅传奇 穿越之,小曼娘暴力驯夫 城南政北 东宫娇妾 我一个考古的,怎么就权倾朝野了? 探花 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不许招惹阴湿男鬼